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工作职责  规章制度  工作信息  思政在线  媒体聚焦  关工委  下载专区  校园风景 

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09日  点击:[]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决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会议强调,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必须充分认识改革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会议指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良好局面。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落实《工作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纪委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责机关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检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牵头和协办单位要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正人先正己,树立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良好形象。

会议指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要站在全党和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要把职能转变作为改革的核心、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继续简政放权,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要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推进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加强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查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

会议强调,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关键在落实,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各项改革要求落到实处,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制度解决“四风”问题,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会议指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要加强领导,上海市要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努力把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会议认为,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逐条研究、认真吸收,集中全党和各方面智慧制定好文件,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投身改革事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贡献。

会议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央历来强调,各级党政机关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近年来,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是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对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坚决执行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和职责任务,坚持从严从紧原则,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尽快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要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着力推进相关改革,条件成熟的要尽快推出,需要研究探索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进。要加强督促检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对铺张浪费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节约意识,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

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从那时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每届的三中全会上,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

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35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奋进,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冲破樊篱伟大转折

“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危机的深处是转机。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这次历时36天的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最终开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

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要寻找一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发祥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等地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北京前门二分钱的大碗茶……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

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30多年来中外媒体提及最多的历史事件之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要对束缚生产力解放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84年10月,一份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交到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体现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杨光说。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载入宪法、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8年9月,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改革开放头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期,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成功地让中国跨越了温饱,开始向着实现小康的目标迈进。

标定方位重大突破

“下海”,词典里的一个释义是: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改革开放之初,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的渴望。许多人放弃党政机关的“铁饭碗”“金饭碗”,“扑通一声”投身商海。

作为早期下海者,北京数银英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东深有体会地说:“说小了是个人对生活的重新定位,往大说,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纠结冲撞。”

个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

“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这个羁绊中国改革的历史性难题,1992年的春天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

改革开放酝酿着重大突破。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针对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明确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从“计划”与“市场”互斥不容,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找准了自己的方位。

坚冰又一次被打破。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开。制定公司法、实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基础。

非公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渐次推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开始形成……

市场经济势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为抓住并用好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饱解决的中国,仅用了不到十年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向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不到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越。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8.9万亿元,人均达到7858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商品市场中的市场调节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商品零售环节、农产品收购环节和生产资料出厂环节,市场调节比重分别高达95.8%、92.5%和87.4%……

不仅是数字的跳跃,还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不可逆转地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2001年11月10日,随着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宣布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可。

开放的时序由不确定变为确定,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

“中国号列车”带着发展的喜悦与成长的烦恼驶入新世纪——

经济增速保持高位,自主创新却明显不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拉大;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管理则缺乏经验……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大关,“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相互交织。

大转折就是大机遇。

“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深邃思考、总揽全局,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

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的课题再次摆到了全党面前。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映照出十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呈现的新进展,遇到的新问题;

这是改革目标的又一次部署,这是改革之路的再一次出发。

此后的十年,科学发展旗帜下的中国改革,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动人心魄:

——“发展计划”变为“发展规划”,“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人均”取代“总量”,“质量”重于“数量”,改革发展思路发生根本转变;

——教育改革大胆突围,医疗改革破冰前行,社会保障愈发完善,以人为本的民生本色成为改革主旋律;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修订完善法律法规,着力启动司法改革,追求公平正义让改革更具底气;

——始终心系农村发展,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时隔十年,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十年改革发展,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到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

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

十年改革发展,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十年改革发展,从城镇居民广泛获得社会保障到广大农民种田不再交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用理论与实践反复昭示: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走向复兴

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又将迎来一次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35年。

35年接力奋斗,35年硕果累累。

数字是明证:142倍——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2万亿元;187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68亿美元;71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4565元;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7917元……

深化改革已成共识,推进改革挑战重重。

深水区、攻坚期、硬骨头,一连串的改革难题无法回避。

在胡鞍钢看来,“改革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改革是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点尤为明显。”

回顾过往,审视未来,“中国道路”领航者清醒自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今天,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年,距离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只有30多年。曾经的愿景已经变为紧迫任务。

时不我待,使命艰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令,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举行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已释放出强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一轮改革要抓住关键环节或突破口,使新体制、新机制能够尽快并有效运转,进而把发展潜力持续不断地发掘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11月2日,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党领导亿万人民将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出发,把光荣与梦想镌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

凝聚共识促改革突围破障有期待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连日来,海内外的关注热度与日俱增,世界媒体纷纷报道。“全面深化改革”将如何布局,人们翘首以待。

改革需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利益固化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政府部门利益、行业垄断以及各种既得利益群体,都会结成牢固的‘藩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

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如何冲破利益的藩篱和思想观念的障碍,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倍加引人关注。

改革动力何来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哪些领域改革可能提速?

“新一轮改革,应是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否则改革就很难往前走。”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

发展活力如何释放?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就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值得期待。

(据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梦想在召唤改革再扬帆

——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

35年前的岁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春华秋实。

35年后的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

梦想的召唤——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978年12月底,邓小平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世界风云人物,这期杂志的开篇之作标题便是《中国的梦想家》。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9天后,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的邓小平铜像前,他向全党全国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令——《时代》周刊称这位中国新任领导人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

35年,时空穿梭。梦想与改革,如影随形。

梦想因改革而破土重生,改革为梦想而披荆斩棘。

35年来,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举世震撼: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跃升至第2,中国成功地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我们也从未遭遇如此严峻的挑战——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也不比没有发展起来时少”。

1978—2013,一个逐梦的35年。

2014—2049,一个圆梦的35年。

距离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8年,时不我待!

历史时空中,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与改革的强音汇聚在一起。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梦想的超越——勇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2013年末,一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攻坚之战正在艰难推进。产能过剩背后,有着诸多利益动机。多重因素、多方利益的叠加,凸显出中国改革突破的难度。

这是改革的复杂之处——35年前,改革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普遍实惠:冤案平反,农村实行包产到户……

35年后,改革正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阶层,遭遇错综复杂的利益碰撞。

这是改革的艰巨之处——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据粗略统计,目前各级政府审批项目总数多达上万项。

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瘴痼疾。

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导者,也是进一步改革的对象。改革需要壮士断腕,断别人的腕难,断自己的腕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改革的紧迫之处——中国改革的航船,正行驶在转型的“历史三峡”之中。除了激流勇进,我们别无选择!

梦想的力量——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些“泥腿子”勇敢迈出的一小步,成就了整个中国跨出的一大步。

人民,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曾参与党的历史上三份改革决议起草工作,谈起改革,他伸出三个手指:“我一辈子搞改革,说来说去三句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

从劳资纠纷到征地拆迁,从医患矛盾到环境保护……多领域暴露的改革问题,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修泽看来,都是一种市场化与公正化的角力。

人民愿望,是改革之源;群众支持,是改革之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外界注意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提出“中国梦”到出台“八项规定”,从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推进行政、司法制度改革,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不断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中,为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改革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它托举着梦想之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梦想的方向——超越自我,超越历史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改革的热情在涌动,改革的共识在凝聚,改革的实践在升华。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迎来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说:“13亿人口的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市场一旦挣脱束缚,就会迸发梦幻般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强盛的中国——

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将开掘出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撬动综合国力再上台阶。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文明的中国——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所谓民族复兴,实质是文明的复兴,社会的最终理想是高度文明的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正从东部向西部、沿海向内陆延伸,在历史与未来中交汇。

梦想,从历史深处走来。

35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激发起亿万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今天,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此时此刻,13亿人把目光投向即将描绘新的改革蓝图的重要会议——中国,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华丽转身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一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1日01版)

酒类批发许可证工本费、农作物种子检验收费、社会保障IC卡工本费……这些与企业、农民、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收费项目,自11月1日起正式取消。至此,今年全国已统一取消和免征共计347项中央级和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开展,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向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协同,简政放权全国一盘棋

早在今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便确定了扎实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9项任务。此后,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一批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共计221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不仅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拥有投资“拍板权”,把投资引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又可让政府腾出更多精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好该管的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北京的邢博君在公司负责企业注册,他告诉记者,过去,注册一个公司,光验资、执照、税务等费用就得花8000元。今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后,只需花30元。“费用降低,节约了企业成本。”

10月31日,贵州一家制药公司向省工商局提交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变更的材料,当天就领取到了新的营业执照。在此之前,此类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时限为5至7个工作日。从今年8月开始,贵州省注册登记类中的绝大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一审一核”改为“审核合一”,只要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当场就可办结。

广东省被列为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地区。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曾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审批时限压缩70%,广州市每年能省下的建设资金利息就达30亿元。

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动。

碰硬,更多的“铁办法”出台

前几轮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与部门意见一致的审批项目改革“连肉带汤”端了出来,但是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项目不减反增、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

对此,中央编办负责人介绍,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正在与各部门反复“对表”,即将公开,接受公众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在这一“行政许可总清单”里的项目只减不增,不在总清单中的项目现在不能实施,以后也不得实施。“行政许可总清单”不仅体现了对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要求,保障了公众“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权利,更是展现出改革思路的创新,面对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更多的“硬杠杠”、“铁办法”、“钢牙齿”,需要法治思维和现代政府的理念。

机构改革不易,职能转变更难。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通过,存在了64年的“铁老大”——铁道部成为历史,多个政府部门也撤并调整。这次国务院机构调整力度不小,涉及十几个部门,撤掉了4个正部级机构,很多部门的职权、人员都已划转。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才能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

配套,改革的综合性协调性增强

取消和下放的权力谁来承接?如何承接?需要配套改革,呼唤顶层设计。

在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成为重要议题。会议部署,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前些天,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86岁老人章学清家里,为他提供免费家政服务。而后,第三方监督机构就服务质量对章学清进行了回访。目前,像这样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已逐渐成为常态。

行政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增强改革的综合性、协调性,才能打好“组合拳”,从而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财政部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在压减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一般性支出的同时,“三公经费”的公开也“爬坡上坎”,进入快车道。国务院要求,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各省(区、市)政府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财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二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2日01版)

营改增试点全国推开,取消和免征34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鼓点,一场财税改革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财税领域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积极效果逐步显现: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经济内生动力增强,财政支出更加公开透明。

“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线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公平税制: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营改增是财税改革的“重头戏”,率先纳入改革范围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局部地区开展试点19个月后,从今年8月1日起向全国推开,并将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试点范围。

营改增消除重复征税,实现了由“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随着试点区域和行业范围扩大,抵扣链条更顺畅,减税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共有222万多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全国试点首月共减税130.13亿元。仅8月份一个月的减税规模,就相当于前7个月减税规模的总额。特别是纳入试点的182万户小规模纳税人减负力度更大,平均减税幅度达40%。营改增打通了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企业采购服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今年1—8月,全国制造业纳税人增加抵扣减税362.7亿元。

营改增更深远的影响,是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今年前三季,我国第三产业增速达8.4%,累计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6个百分点。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28%,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为小微企业减负、消除不公平税收政策,不仅体现在营改增。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一政策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同时,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税制更公平。

强化约束: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经国务院批准,自8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免征33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1月1日起,取消314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初以来,已共计取消和免征34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的收费项目中,既有涉及企业的,也有涉及居民个人的。

“强化政府自身约束,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不仅对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意义重大,更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给发展注入活力,让人民群众见实效、得实惠。”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

让人民过好日子,政府就要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明确要求,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务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中央部门在连续几年压缩“三公”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按5%的比例进行压减。压减重点不仅包括群众关心的“三公”经费,还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支出等,预计全年相应压减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

提升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管好国家“钱袋子”,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有效地惠及人民群众,就要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把钱用在刀刃上。

今年9月,国办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既能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近年来,在“三农”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是当务之急。

今年8月,中央财政从体制机制的“源头”入手,以黑龙江省松花江、嫩江两大平原为突破口,将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等三大类77项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省级财政安排的相关涉农资金也一并纳入。对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省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国务院各部门的政策、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间、地点、次序,统筹安排、调剂使用。这意味着,资金整合打破现行制度的约束,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改革:增强“造血”“输血”功能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三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3日01版)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突破,银行业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人民币国际化稳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风生水起,正持续向深处发力推进。

意气风发:金融改革驶入“快车道”

上海泰豪智能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资产少,投资回收期长,以前很少有银行看得上。两年前,公司为了获得第一笔贷款,抵押了房产,整整等了一年才拿到贷款。如今,申请一笔贷款最长只需3个月。公司财务总监陈军说:“以前是我们找银行,现在各家银行都来找我们,想合作的银行不少于5家。当年公司的第一笔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上浮了15%,现在各家银行都给我们提供下浮利率贷款。”

今年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关键举措。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水平由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而不是某个管理机构来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利率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日益显现。优质企业能获得更多更便宜的资金,银行也全身心地融入市场,在竞争中加快发展。

令人惊喜的不仅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一“金十条”刚落地,沉寂多年的民间资本欢腾活跃,多家民营企业争相申报。8月22日,苏宁云商的股价一度涨停,随后几天股价连续大幅上涨。如此出彩的表现正是因为当天苏宁宣布申办民营银行,成为A股市场首家试水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

民营银行的准入,真正拉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大幕。近10家民营银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称预先核准,正积极筹划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更多民间资本希望参股商业银行。

从全面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到放开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从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步伐加快;从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到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正意气风发地驶入“快车道”。

脱胎换骨:金融兴推动百业兴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改革是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改革,让金融业自身不断完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中国银行业曾被外媒认定“技术上已经破产”。而今,随着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国银行业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一跃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明星”,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跻身全球最大的十家银行之列。

“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给董事长、行长、监事长都划了一道线,你只能在线内活动,不能越俎代庖,更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搞一言堂、权力不受制约。”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作为董事长,我没批过一分钱贷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所有信贷规模都得一把手定。”

是改革,让金融业强身健体,进而为经济发展源源“输血”,助推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运行。

浙江恒安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在今年收购旺季需要不少流动资金,而此前他们已将自己的固定资产和存货抵质押给银行。正当公司急得团团转时,台州银行舟山分行给他们发放了一笔无抵质押物、无需担保人的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并且给予优惠利率。“以前小企业没人理、没人爱,现在我们也成了座上宾啦。”公司总经理张安旦兴奋地说。

改革后的金融业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03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42.6%,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提高了9.9个百分点。

平稳有序:精彩好戏还在后头

“现在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未来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全面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更为惊险的一跃,对中国金融业形成真正的考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中国金融改革大幕初启,精彩纷呈的好戏还在后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字里行间,金融改革的路径已清晰铺展。

改革越向深处,越可能面临险境。金融改革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改革又涉及多方利益,会遭遇阻力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金融改革,并且在改革中充分考虑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连平说。

投资改革:多设路标少设路障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四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4日01版)

大幅取消投资审批事项,尽量缩减投资项目政府核准,金融、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企业投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一批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被破除,企业投资自主权极大地提高。

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投资自主权

10月23日,第十七届京港洽谈会在京开幕,北京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成为热点话题。不少客商惊喜地发现,过去涉及10多个工作部门、80多个环节、历时300多个工作日才能审批下来的建设项目,今后109个工作日就可完成。

简政放权,是投资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步伐。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就是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交给社会,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重在“一多一少”。

投资审批多放权。今年5月,第一批取消和调整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通过《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予以公布,其中取消13项、下放12项,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投资项目少管制。新修订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共取消、下放和转出涉及企业的投资核准事项40多项,将于近期发布实施。经测算,中央管理层面的项目核准工作量将减少约60%。

政府管理不能越位、错位,更不能缺位、不到位。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也在强调控、重监管,防止由于监管真空造成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松绑开路”,激活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1—8月、1—9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23.3%的水平上,结束了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下滑的状况。

为民间资本“松绑开路”,就必须打破阻碍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以及“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破门”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动“开门”,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主动“开门”,先要摸清“门”在哪里。过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出台了不少,可效果怎样、还有什么障碍等等,无人跟踪评估。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商请全国工商联,对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42项配套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有了对鼓励民间资本的政策细则的评估,还应有针对性进一步细化落实。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有效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政策,要求各部门“定目标、定事项、定责任、定时间、定结果”,限期拿出改进措施。

改革的决心赢得了民间投资的信心。今年前9个月,民间投资增速不仅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而且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61.4%提高到63.6%,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接再厉,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

审批范围缩小了,核准权限下放了,投资壁垒减少了,企业投资自主权提高了,地方的积极性增加了,但加快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仍任重道远。

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还回去,将地方能够管好的放下去。据介绍,在2015年前,我国还将再次发布新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

鼓励民间投资,还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及时完善细化政策。通畅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渠道,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让民间投资释放巨大潜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

价格改革:顺应市场兼顾民生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五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5日02版)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今年价格改革工作的重头戏。改革既要理顺长期扭曲的价格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

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降价。这已是今年以来第十二次调整。综观各方对调价的反应,无论媒体还是市场,都是一次比一次淡定。

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今年我国价格改革工作的重头戏。成品油价格改革关系国计民生,缘何市场如此波澜不兴?

成品油价格改革坚持市场取向

我国的石油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我国石油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单位GDP石油消耗和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耗油量急剧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

2008年底,我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出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确立,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关系。但与此同时,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足之处也屡遭“吐槽”,例如,由于调价周期过长,时常出现国际国内油价变动不同步,甚至反向而动的尴尬情况。

开弓没有回头箭,十八大以来,成品油价格改革沿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推进。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方案,将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方案实施后,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增强,国内油价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这也正是市场对油价调整越来越淡定的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改革进一步避免了经营者无风险套利行为,大大遏制市场投机,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向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水电煤气价格改革次第展开

与成品油价格改革相伴,在今年价格形势比较宽松的条件下,我国水、电、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次第展开。

水价改革明确思路。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制定原则、规范水资源费标准分类、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合理取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制定惩罚性征收标准,并且提出了“十二五”末各地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指导目标。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开征了水资源费。此次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

电价改革取得突破。7月,实行核电标杆电价,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同月,规范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将现行销售电价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工商业及其它用电价格三类,此举为推进销售电价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9月,国家发改委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并出台了调整和完善光伏发电价格及补贴政策的文件,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天然气价格建立新机制。自7月10日起,国家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增量气门站价格一步到位,存量气门站价格适当提高,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这次调整有助于理顺天然气价格,对保障市场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将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新机制,为将来天然气价格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抓住煤炭供需形势近年来少有的宽松局面,今年取消了重点合同,取消了电煤价格双轨制,国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衔接签订合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至此,电煤价格已经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兼顾群众利益

水、电、煤、油、气,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要理顺长期扭曲的价格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特别是要兼顾困难群体的利益,这是近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坚持的一个原则。

以天然气为例。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但我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5%,远低于24%的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剩余可采储量不足世界总量的2%,人均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左右,但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大大低于进口天然气到岸价格。无论是从扩大进口天然气、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还是从激励社会资本投资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的角度,都要求尽快调整不合理的天然气价格。

正是考虑到天然气是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今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项目,国家在7月出台的天然气价改方案中决定,只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不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在理顺价格的同时,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对化肥、出租车等下游行业和产品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措施。

区分基本和非基本的价格阶梯制度,这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要举措,被广泛运用于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的价格改革中。2012年居民阶梯电价已在全国(除新疆、西藏之外)全面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已在约50%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居民阶梯气价已在河南、江苏等省开展试点。河南省在实施阶梯电价后,仅低收入家庭设免费用电基数一项,去年下半年就为低保户、五保户减免电费12531万元。

民生改革:筑底线破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六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6日02版)

十八大以来,多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改革要啃“硬骨头”,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成为改革攻坚的目标

国盛在于民生。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大以来,多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为百姓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

完善基本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改善民生,非一时一事之功。如何确保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被摆在重要位置。

“活到快80岁,头一次领到养老金,真让人高兴。”聂奶奶今年不顾子女反对,执意从北京回到安徽老家,领取660元的新农保养老金。

当“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成为改革攻坚的新目标。新农保、城居保迅速推开,到2012年底,取得了制度覆盖全国的历史性突破。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有1.32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到养老金,拥有普惠的养老保障。“目前,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亿。社会保障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深有感触。

基本保障,待遇水平要与时俱进。

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九连增”。再提高10%,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接近2000元,并特别向高龄、高技术职称的人员倾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形成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构建起养老金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

新农合有新动作,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有专家算账,之前人均240元的标准,已让农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实际补助比提高到55%。再提高40元,有望使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再提高5个百分点。随着筹资水平提高,新农合提供的医疗服务包也越来越大,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门诊统筹也全面开展,切实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

关心困难群众,夯实民生底线

保障民生,尤其要盯住“底线”。城乡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牵动着党和政府的目光。

气温骤降,辽宁沈阳居民陈大爷心里却暖融融的。11月1日,他的老房子如期供暖,居委会还带来一则好消息——新的供暖季,不仅低保户等5类困难人群可以享受冬季采暖不用掏一分钱的政策,处于低保边缘的家庭也有望获得超过一半的供暖补贴。

据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立并实施了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今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速放慢,但各地低保的救助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3年8月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08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304万人,全国平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52元、每人每年2264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2%和18.7%。

最低生活保障承担着“托底”功能。各地创新不断,低保正在实现与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的无缝对接。绝大多数省份,低保户不仅能领取每月的低保补助,还拥有子女教育免费、看病有补贴、入住廉租房、供暖不花钱等一系列帮扶措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论证临时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制度框架,探索建立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福利补贴和重点保障制度。

重大改革破冰,民生难点成亮点

改革要啃“硬骨头”。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成为改革攻坚的目标。

近几年,居民人均收入涨得不慢,但百姓满意度不高,“被增长”、“被平均”的怨言不断。如何构筑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2013年2月,酝酿已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

“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提低”之举让低收入者充满期待。“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控高”措施让人感受到深化改革的勇气。

又一个供暖季,去年冬天京津冀“十面霾伏”的情景会不会重演?很多人在担心。

建设美丽中国,不要污浊的空气。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十大措施,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大气污染成因复杂,防治污染非一朝能见效。但国务院的行动计划以及京津等地签订的“责任状”,让百姓看到再现蓝天白云的希望。

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老百姓的神经。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备受关注。新机构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结束了“一个西红柿四五个部门管”的模式,全面承担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

民生改善无止境。

相信新一轮改革必将在更大程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城镇化改革:城乡共享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七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7日02版)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城镇化,是公共服务均等、改革红利城乡共享的城镇化

“我们在城里工作,但不是城市的主人,不敢大胆消费,也不想放弃农村的土地,因为感觉总有一天还要回到农村老家。”安徽农民张浩波在京打工了10年,他道出了很多农民工的心里话。

截至去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城镇化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党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城镇化,是公共服务均等、改革红利城乡共享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户籍二元制的阻隔,进城务工农民虽然长时间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让农民工市民化,声声呼唤,越来越坚定。

无论是就业还是住房,不管是看病还是社保,农民工都应当享受更到位的公共服务。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市民化,是城镇化应有之义,是城乡统筹应有之义。

让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工市民化,各地情况不同,方法和步骤应该因地制宜。因为,户籍制度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分批实施、有序推进。

居住证制度,是农民工普遍欢迎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户籍制度与福利待遇松绑的一个重要过渡。居住证可给外来人口逐渐增加一些应有的权益,同时又避免给流入地造成过大的冲击。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地相继出台政策,让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逐步享受应有的待遇。

在6月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住有所居——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可以病有所医——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覆盖13亿人的医保体系,今年,新农合大病保障扩容,肺癌、尿毒症等20种大病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始试点;还可以老有所养——到2012年底,我国新农保、城居保两项制度扩展至全国,标志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制度从此建立。

本地就业农民工总量开始增加

背着行囊,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闯荡,农民工第一个迫切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风起云涌的城镇化浪潮,为农民工实现就业提供了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就业人数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即便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外需出现下滑的情况下,这一增长态势没有改变。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7392万人,同比增长3.1%。

从农民工就业流向看,2012年跨省流动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在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比重则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开始增加,说明各地的城镇化,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县城、小城镇的发展,已经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形成巨大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广大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依然是一对矛盾。

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里就业,就必须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产业是支撑就业的平台,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条件。

限于先天条件,农民工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从事劳动密集型岗位能力有余,从事技术密集型岗位能力不足。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特别需要城市创造条件,培训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工,不断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人社部将2013年作为职业培训年,以组织开展百家职业培训示范城建设活动为抓手,推动职业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的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城乡统筹目标远未实现,必须脚踏实地,科学稳妥,一锹一锹挖,一筐一筐抬。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推进城乡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国企改革:瞄准市场化加速转型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八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8日02版)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从产权结构、经营机制、转型升级入手,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着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927亿元,同比增长14.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788亿元,增长12.5%,为稳增长作出贡献。

推进股份制改革,让国企与市场深度融合

说起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许多人认为必定是国有资本“纯而又纯”、“一股独大”。事实上,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大部分国企已改制成为多元股东的企业,一批大型央企相继在境内外上市。就连过去被认为“不可能上市”的军工央企,也相继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负责人介绍说,十八大以来,国资委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利用境内外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国有企业逐步发展成国有控股、多种资本参与融合的公众化公司。截至目前,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达到89%,央企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营业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

中央企业加大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融合度。到今年9月底,引入民间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占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的57%。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改制重组,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辐射面和带动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国企更多活力

今年3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至此,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中央企业达到52家,接近中央企业总数的一半。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有规范的董事会。成立董事会,央企高层管理人员不再是国资委任命,而是由公司董事会进行选聘,负责日常经营。遵循“外部董事要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这一要求,一批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外部董事人选,克服“一把手”体制弊端,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权利,董事会开始拥有重大投融资项目的决策权、选择考核经理人员的权力,更好地实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国资委透露,目前正在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包括地方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

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重新修订了《劳动合同法》。国有企业如何及时跟进,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普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员工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央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相关制度,提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公开招聘和用工管理的相关制度。据统计,中央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中已有60万人通过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产生。

重组转型加速,建设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跨国公司”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围绕这一战略,国有企业的重组转型步伐加速。

国资委改革局局长白英姿介绍说,十八大以来,国资委积极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集中,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目前,中央企业分布在军工、能源、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资产占比接近70%。

中央企业调整重组今年频频有“大动作”。经过兼并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已减少到112家。中央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达到45家,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达到22家。

扩大开放:拓宽发展新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九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9日06版)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有合作才有发展,有竞争才有壮大。政府大力简化行政审批,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外贸质量;统筹区域性开放合作,促进各国互利共赢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推出贸易便利化新举措、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动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外贸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新路子。

开放的步伐,坚实有力。

简政放权 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

9月29日,上海杨高路。曾经的外高桥保税区2号门,换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牌子。中国第一个自贸区扬帆起航。

“自贸区设在上海,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上海本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说,上海自贸区的意义是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累对外开放新经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新的突破口。

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金融国际化、实现投资自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告诉投资者什么不能做,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做。这种“放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投资自由度。从10月1日至10月27日,试验区设立1个月,区内就新注册企业208户,还有1528户市场主体通过名称核准。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注册数量增长近5倍。

今年,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外贸环境进一步优化,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制约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瓶颈”取得重大突破。

简化行政审批,促进贸易便利。7月,国务院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8月,关检合作通关“三个一”扩大到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福建等地,外贸通关,进出口企业更便利、更高效、更经济。

创新监管模式,推动电子商务。8月,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出台意见,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并进行专项统计,解决目前零售出口无法办理海关监管统计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检验监管模式,解决电子商务出口无法办理检验检疫的问题。

“得益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产品销路更宽,成本更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今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保持着20%以上的高增长。

海关统计显示,得益于国内政策推动和国际经济环境回暖,前三季我国外贸企稳回升,进出口总值3.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外贸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持续优化。

提升质量 培育利用外资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更为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竞争环境。快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成长的市场容量、快速发展催生的产业积聚,以及大幅改善的法治环境和政府管理体制,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一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包括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简化工商登记程序等,“这些措施对外商来华投资都是有利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8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4.88%,连续8个月正增长。在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继续提高。

从引进生产车间到招来研发中心,利用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8月底,仅在上海,外商就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投资性公司277家、研发中心361家。

从东部到西部,利用外资的区域布局更协调。前三季,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均超东部。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更合理,服务业对外资呈现更大吸引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8%,占比超过50%。

今年,美国“梦工厂”分别在上海设立东方梦工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东方梦工厂影视技术公司,投资项目达7.25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医院管理巨头之一——美国医院管理集团也在上海投资落户。

“这真实反映了外商看好中国投资环境特别是服务业投资机会,也进一步证明中国投资环境的竞争力。”沈丹阳说。

乘势而上 开启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合作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统筹区域性开放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引导企业主动走出去,努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发展环境,开启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

引进来提升水平,走出去乘势而上。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规模;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企业走出去,步子更轻松。

商务部数据显示,1—9月,我国企业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双边、多变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7月,中国—瑞士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中瑞自贸区正式启动。9月,中国、东盟双方宣布,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全面升级。10月,中蒙两国又签署了《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

与此同时,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运转平稳,大湄公河、中亚、大图们倡议等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不应是零和博弈,而应是互利共赢。”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相互包容与合作的和谐增长理念,为世界经济进一步集聚动力,让中国经济发展赢得新机遇。

上一条: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下一条: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