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工作职责  规章制度  工作信息  思政在线  媒体聚焦  关工委  下载专区  校园风景 

立德树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9月26日  点击:[]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党[2013]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高等学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各地各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传我国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解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帮助青年教师准确了解国情、正确把握形势。努力回答青年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

(三)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充分运用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作用,健全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班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建设信息化学习平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建立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效果。

三、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四)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五)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对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四、加大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

(六)做好青年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制订青年教师党员培训规划,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每年面向青年教师党员开展的党员集中教育应不少于24学时。加强青年教师党员日常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选树青年教师党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扩大高校党内民主,提高青年教师党员的党内事务参与度,增强党内生活透明度。

(七)提高青年教师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一贯表现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把党员入口关。主动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注重把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青年教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由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在青年教师中有影响的党员专家教授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联系培养,及时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重视在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各类优秀青年教师凝聚在党的周围。

(八)发挥教师党支部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选好配强教师党支部班子,注重从优秀青年教师党员中选拔党支部书记,注重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创新党支部设置和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党支部工作更加贴近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

五、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九)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与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创造条件,加大投入,积极为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平台,保证每名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

(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完善有关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落实相关待遇。健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原则上应具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

(十一)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强化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网络掌握高校思想理论动向和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效应对涉及青年教师的舆论事件。充分运用电视、校园网、手机报、微博等渠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六、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

(十二)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花大力气帮助解决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推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帮带”等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上的指导。关心留学归国青年教师,为他们的工作、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十三)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建立完善青年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健全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十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高校用人机制,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为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创造破格晋升机会,纳入学科领军人才和后备干部培养体系。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分配政策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青年教师意见。

七、强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五)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各地党委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检查督促。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人事、教务、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合力。高校党委要定期听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创造性地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十六)落实工作基础保障。切实保障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根据工作需要配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及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加强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把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做好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督促检查,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3年5月4日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9日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慰问信全文如下:

全国广大教师们:

第二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正在遥远的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祝大家节日快乐!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祝全国广大教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习近平

2013年9月9日

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学校并与基层教师座谈时说

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新华社大连9月9日电 9月9日上午,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并看望师生,与基层教师座谈。

大连二十高中安静的校园里,学生们正在上课。李克强走进教师办公室,看到总理,教师们纷纷围拢过来。李克强说,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广大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听说二十高中是首批承办内地新疆班教学的学校,李克强高兴地对身边的各族教师说,孩子们远离家乡,你们是他们知识的导师、生活的父母,你们这个集体是支持西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他鼓励学校把新疆班办出品牌、办出经验,让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沿海和东部更多支援中西部。

在学校会议室,李克强同教师代表座谈。他说,明天是你们的节日,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各位并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衷心感谢大家为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劳和心血。曾参加援疆援藏支教、从事新疆班教学和从贵州、新疆等地来进修的老师们争相发言,谈了体会和感受。援藏的老师还给总理送上一张反映支教生活的光盘,李克强愉快地收下,并表示会好好看。他说,你们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为边远贫困地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汇聚起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力量。要鼓励更多人才到西部支教,让更多西部教师到东部培训,这不仅可以提高西部教育水平,更是扬起了一面旗帜,放飞了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感到有前途、有奔头。

座谈中,李克强请教师们就促进教育公平提建议、献良策,他把老师们反映的东西部教育差距,归纳为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学生求学愿望三个方面。他指出,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他特别强调,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不仅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从教,使他们成为孩子们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他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

在计算机教室,学生们正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李克强饶有兴致地观看,鼓励他们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和舞蹈教室,李克强观看了少数民族学生自编自导的歌舞,称赞他们的歌声和舞姿不仅有民族特色,还有专业水平,充满青春气息。李克强走进学生宿舍,与刚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围坐床沿,关切询问学习适应不适应、生活习惯不习惯、想不想家。离开学校时,校园道路两旁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师生,一些学生向总理送上自己制作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表达师生们的美好祝愿。李克强对学生们说,知识是脱贫的根本力量,知识和广大的青少年结合起来,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超物质能量。西部是国家未来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掌握知识、用好知识,将来把家乡、把西部、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郭庚茂谢伏瞻会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河南日报2013年8月13日01版

本报讯(记者张建新)8月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在郑州会见来豫出席省部联席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一行。

郭庚茂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和一亿河南人民对袁贵仁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教育部长期以来对河南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郭庚茂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改善民生首要是就业,实现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首要是技能,提升技能关键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关系河南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作为人口大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河南来说尤为重要、尤为紧迫。搞好了,就是竞争力、就是动力、就是财富。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郭庚茂说,河南是发展中大省,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水平低,教育事业发展历史欠账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繁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亟待创新,推进与企业、市场的紧密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高等教育急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高端人才。衷心希望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在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上给予关心和支持,在高端人才培养上加大扶持力度,逐步解决地方财政教育负担、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两个不平等”问题。同时,也希望教育部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袁贵仁对郭庚茂、谢伏瞻的会见表示感谢。他说,此次我们专程到河南来,一是来学习。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对推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二是听取意见建议。特别是对教育部的工作思路、职业教育发展、增强入学机会均等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搞好具体对接。充分发挥省部合作机制作用,与河南省进一步对接,梳理出重大项目,共同把教育事业办好。

河南省和教育部举行省部联席会议

谢伏瞻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河南日报2013年8月13日01版

本报讯(记者朱殿勇)8月12日下午,河南省与教育部在郑州举行省部联席会议,通报省部合作有关情况,商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见。

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主持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副省长徐济超通报省部合作情况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指导意见。

谢伏瞻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向袁贵仁一行来豫共商教育大计表示欢迎,对教育部长期以来对河南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教育的改革发展不仅对中原经济区发展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而且对全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河南教育发展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须破解面临的诸多难题。加强与教育部的省部战略合作,是促进河南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办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河南实际、符合人民期盼的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次联席会议内容丰富、效果很好,双方达成诸多共识,河南将高度重视与教育部会商达成的成果,深入推进省部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希望教育部今后对河南的教育工作给予更多关心、更多指导、更多帮助,继续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不断拓宽双方合作领域。

袁贵仁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办好河南的教育,可以为全国创造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事,也是教育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河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造成的。他表示,教育部将一如既往支持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模等方面加强合作;希望河南在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办分离等方面改革创新,省部共同努力,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真心实意地为河南教育办实事、做好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谢伏瞻在全省教育系统座谈会上指出

转变作风 加快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河南日报2013年9月4日01版

本报讯(记者朱殿勇)省教育厅是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9月3日下午,谢伏瞻在郑州与全省教育系统代表座谈,就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问题,当面听取意见建议。副省长徐济超主持座谈会。

省教育厅负责人汇报了全省教育工作整体情况,来自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踊跃发言。在听取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后,谢伏瞻在讲话时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职员工表示感谢,并预祝全省教师节日快乐。他说,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持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推动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谢伏瞻强调,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前瞻性推动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探索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新机制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长效机制。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争取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增量部分多向我省倾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培训实效,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突出抓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示范性职业教育学校建设。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切实抓好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谢伏瞻指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形成多元教育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集中组织一些重大的教育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外部高水平学校的合作与交流。

谢伏瞻最后强调,省教育厅担负着主管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又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要聚焦“四风”、立行立改,真抓实做,做到突出问题查得准、群众意见听得到、整改实效看得见,以“一学三促四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确保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以崇高的师德塑造未来

——热烈祝贺第29个教师节

中国教育报社论

9月10日,第29个教师节。这是收获的时节,这是令人敬仰的日子。让我们再一次把深情的关爱和深厚的祝福献给人民教师。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始终发挥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现在,人民群众不断感受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与关注前所未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深入人心,教师日益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长期以来,全国1700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些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英雄教师、教书育人的模范,用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职业内涵,为全社会树立起了崇高的道德标杆,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以及全社会的尊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根本要求。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和群体,我们庆祝教师节,把崇高的荣誉和美好的赞扬献给他们,是因为教师的名字是响亮的,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教师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奠基者,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教师的素质有多高,学生就能飞多远,教师追求真善美,学生才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强,教育才能强,国家才能强。因此,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既关系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也是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确定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广大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应当看到,在复杂多变、价值多元、思潮纷扰的当今社会,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时难免会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迷失信念、模糊价值、丢弃操守、失却德性,所作所为有损教师的称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对此,广大教师要自醒、自思,自觉、自信,还教师称谓的纯洁与神圣,以良好的师德取信于民,以阳光向上的努力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同时,更要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大教师更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培养高尚师德,不断增强专业素质,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教育连着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实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广大人民教师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修身立德、为人师表,一定能够以崇高的师德塑造未来,奋力托起中国梦。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1日第1版

在第2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对全国教师提出殷切希望。总书记的慰问信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指明了前进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广大教师过去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为谁服务,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教育必须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向。党的十八大谋划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落脚点。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我们应该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及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都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全社会都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大教师承担着新的责任和使命。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要打破用“一把尺子”量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广大教师要纠正一切教学行为瞄准考试和通过增负提高成绩的错误做法,创新教学形式,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广大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各项工作,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2日第1版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了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实际行动为教育改革、国家发展做出新贡献。

当前,全国13亿人民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最坚固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支撑。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才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庞大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优势;只有下大力气办好教育、发展科教,才能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只有让人民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让人人都获得福祉、享受幸福。

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众多挑战,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尤其需要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教育不先行,人才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向教育发展要创新潜力、向人才开发要创新活力。

面向未来,教育承载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对推动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发挥教育在思想塑造、文明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与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与市场的对接,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必须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望,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关键在教师。各地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引路人、文明传承者的作用,立足本职岗位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实现中国梦,教育任重道远,教师使命在肩。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扬、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教育事业,勇于改革创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百年大业做出更大贡献,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3日第1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对教师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精辟论述。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教师的崇高使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同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教师是兴教之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学校、好教育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好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教师有爱心、有学识、有高超的教育艺术,那么硬件设施即使有些简陋,家长、学生也会心向往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中国梦的奠基者。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每一间平凡的教室,每一节朴实的课堂,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接续、人生梦想的起航。正是有亿万个孩子梦想的放飞、绽放,中国梦才更加光彩夺目。如果说中国梦最坚实的土壤是在学校,那么教师就是最伟大的“造梦师”,他们用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的智慧劳动,让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都与中国梦激情相拥。

教师是现代公民的培育者。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能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未来合格公民,能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决于每位教师是否心中有“人”,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质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们的开放、民主、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时代呼唤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责任担当、理性文明的新一代大国公民的诞生。教育时不我待,教师任重道远。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自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坚守理想,为国育才,那么中国的未来就会更光明。

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在学业上释疑解惑、循循善诱,更要为学生人生指引方向;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更要关注并努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精神生命也健康发展。只有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纯洁精神的人,并乐于过问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内涵、更有品位、更有魅力。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意识,把重视教育、关心教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伟大职责,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4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广大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对全国1400万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位教师应充分领会并积极践行的时代使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唯有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教育改革风云激荡。但老百姓对教育满意不满意,最终要看教育质量有无提升,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千千万万教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不懈努力。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营造生动活泼的育人过程。教学要摒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要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实践、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教育是一门实践的学问,真、善、美、爱的种子能否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田,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会努力了解学生的一切,并据此改进教学,让学生看到他们学的知识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一旦这种联系建立起来,就变成学生推动教学、教学赢得学生,必然会在家长乃至全社会树立口碑。

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石。最终的公平应该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开始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还要主动拓展教育格局,聚合教育资源,营造全员参与、民主协商的育人氛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是现代教育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形成合力育人机制的前提。作为教育改革的基层实践者,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主动聚合包括家长、社区在内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搭建大育人格局。只有社会普遍意识到,在孩子成长事业上没有旁观者,人民满意的教育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重任在肩。我们相信,只要每位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在时代与职业的坐标中找准定位,在大时代、大事业的格局中明确作为,出色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一定会出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景象。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6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新要求,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新时期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当前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并且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这一理想信念,广大教师才能找到精神上的“钙”,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起来,找到职业和人生的前进方向。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基本要求。古语云:“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乃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可以影响一生。教师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教出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学生,引领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深入研究,自觉加深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悟,实现真学、真信、真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充盈自己、鼓舞自己、壮大自己。

教师要做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传播者,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方式,感召、引导学生学习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点燃学生心中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特别是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站稳立场、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

身教胜于言教,要让青少年真正认同共同理想信念,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师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广大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行动以及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彰显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知党爱党跟党走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学习贯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绚丽光彩。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7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矛盾高发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庞杂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人们期盼主流价值的倡导引领,渴望道德热情的亲和凝聚。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美好价值的弘扬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映射着社会发展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中,教师是带头践行者,也是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近年来,张丽莉等一系列教师的英雄壮举受到了广泛赞扬,他们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起了强烈共鸣。这充分说明,教师是“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是美好价值理念的言传身教者,是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大众心底、传播最远最广的人。广大教师崇德重义、向上向善的言行能够化坚冰为暖流,成为现实社会中的一泓清泉。而教师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完善自我、延续文明、走向崇高。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种践行,不仅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引导青少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坚定传播者,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懈的追求。广大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同时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培育可靠接班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做出新的贡献。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8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深刻概括,为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在学时期,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是奠定人生方向的重要阶段。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和使命,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必须自觉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就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以培养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关心每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就要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树人者必先立德,教书者必先强己,为师者必先自律。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唯有教师人格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广大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就要学为人师、不断创新。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工作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更要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科学、新技能、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对教师高度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对教师寄予深切厚望。广大教师应不负众望,努力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9日第1版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教师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对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而言,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使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时刻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成长清泉。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拓展视野。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跳出所任教的学科,乃至跳出教育看教育。看见巍峨的群山,才能深刻感受到沙石的伟大;看见滚滚的江水,才能深刻体会到滴水的力量。教师只有视野开阔了,才能体验到云卷云舒的知识之美,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所传授的知识,才能举重若轻地胜任本职工作。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知识爆炸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任何人包括教师都不可能垄断所有知识的传授。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仅靠“吃老本”是难以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而且,身处学习型组织的学校,身处不断变革的社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榜样示范,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引导力量。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学习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和学习媒介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博览群书是学习,谈话聊天是学习,网络互动是学习,上微信、刷微博也都是学习。只要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身心,每时每刻都是在学习,每处每地都是在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需要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作为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规律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举重若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生活中不断体悟、感知生命的美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融进与学生的点滴交往之中,将自己的生命本身塑造成一本书,使自己浑身上下都散发出教育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行动,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如此,是教育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0日第1版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刻揭示了教师在教育创新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走好教书育人之路指明了方向。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指引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的灯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要靠学校教育来培养,这就要求当代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品质。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理应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广大教师是改革创新意识的传递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改革创新意识的源头活水。在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教师是传递改革创新意识的“火炬手”。广大教师既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创造新事业、推动中国教育进步,又要更新自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是一场持久的接力,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时代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在他们那里深藏着改革创新的梦想、冲劲和勇气,广大教师要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更要把这种精神力量传承给青少年学生,将改革创新的精神火炬传递下去。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拥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教育创新是教师实践改革创新意识的重要园地。教师的职业生涯普通而平凡,然而,就是这种备课、上课、修改作业的平凡生涯才更需要广大教师实践改革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育、教学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没有激情也没有未来。广大教师要从满足现状的思维中突破出来,不怕碰壁,不怕困难,勇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要立足现实,在脚踏实地的本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小到教学创新,大到教育改革的创新,都需要我们认真寻找现实的走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个人兴趣和发挥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在迎接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广大教师一定要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辉煌而壮丽的复兴做出贡献。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贡献

——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1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希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这既是对广大教师勇担教育责任的谆谆嘱托,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上,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和知识贡献;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个人幸福迫切需要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依托。

有特色才有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办出了一大批造福桑梓、影响后人的学校,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教育文化、教育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和教育精神。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数先行者的探索已经反复证明,离开中国传统和特色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一定是富有中国特色的。

发展现代教育,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不可偏废。在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必须基于一定程度上的共同语言和知识体系。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必须有吸收借鉴所有人类优秀教育发展成果的胸襟、眼光和能力,必须确立国际化、世界范围内的参照指标。客观来看,中国教育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需要我们奋起直追、大步赶上。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支撑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是广大教师,从现代教育体系的规划到建立,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当代教师一定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自觉肩负起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善为“经师”更要善为“人师”,首先要师德高尚,行为世范;同时,要有足够的学识和知识,善于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引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当今世界教育正面临社会急剧变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巨大挑战,教师今天传授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今天课堂上采用的方法,可能很快就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方式同样也面临着在线教育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今天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必须不断了解世界最新教育趋势,学习借鉴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呼唤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师,每一个人民教师,都大有可为。我们期待,全国1400万教师都能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新贡献。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基础工作

——十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3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目前,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愈发凸显。有好硬件但没有好教师,很难办出好学校,而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往往能让普通学校变得不普通,让平凡孩子不平凡。为适应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趋势,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把它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注重为教师办实事,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会成为激发广大教师扎根讲台、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的强劲动力。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注重从培养、培训两方面保证教师队伍既有畅通的补充渠道,同时又有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近年来,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培计划、教师资格考试等一系列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慰问信精神,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把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抓实抓好。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切实让教师队伍建设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十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4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而教师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只有教师得到尊敬,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才能得到尊重,全社会也才能形成崇尚学习的风气。在新时期,尊师重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教师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信中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尊师重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为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部分教师的生活还存在困难。我们必须明确,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信精神为契机,着力保障教师工资,下大力气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更好地服务教师,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科研、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教书、全心育人。

尊师重教,要求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和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教必先尊师,全社会要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努力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学校要积极建立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积极支持教师的育人工作。近年来,国家先后表彰了三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要广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形成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从而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尊师重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灯塔,是春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广大教师一定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要保证

中国教育报总编辑 翟博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5日第1版

■坚持群众路线最关键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深处,解决好“为了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依靠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这一群众路线最重要的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生存的根基、成长的血脉、力量的源泉。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的清醒判断,对于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期待的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三个“必然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鲜明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的重大作用,赋予了教育事业新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

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对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的高度概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在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上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世界观上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和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在价值观上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取向;在群众观上体现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政绩观上体现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为民是党的政治本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走群众路线最关键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深处,解决好“为了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依靠谁”这一群众路线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这一群众路线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任务、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教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教育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大的需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重要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的一切矛盾和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育改革的途径和办法,集中到一点也是如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举其大端,主要有五:一要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具体利益冲突的最小化作为价值目标来制定政策,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三要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既要满足人的当时发展需要,也要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四要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五要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为每个人提供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

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

党能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始终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10个“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要。人民对教育新期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教育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最基本的教育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在社会旺盛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多样化、大众化,满足社会不同人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是新形势下中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教育发展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新期盼,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当前的教育需要,又要引导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的、正确的、合理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长远需要,兼顾国家整体利益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二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人民选择教育的需要,办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三要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为人的一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人的发展提供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重点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主题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和根本指向,是新的历史方位对党提出的时代担当。在这里,为民是目的,务实是行动,清廉是保障,三者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执政理念、行动指南、政治保障的有机统一。

将为民务实清廉确立为根本价值追求,首要的也是核心的就是从思想上、精神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重点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主题,真正达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目标,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根本目的和价值目标,解决的是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于人民当家做主,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为民”。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在教育为民上下功夫。一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二要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站在人民立场上,带着深厚的人民感情,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三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运用现代传媒,搭建与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全范围、多角度增进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好政策的阳光雨露送到千家万户。

务实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重要行动、实现路径和有效方式,也就是解决如何体现为民,怎样才能做到为民的问题。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切实的实际行动,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一切美好向往的实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实干。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在教育务实上出实招。一要真抓实干。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办好事,力戒空谈,崇尚实干。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检验。二要扎实工作。用服务人民群众的扎实务实工作的实事、效果和满意度来检验工作的成效,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工作的最高标准。三要作风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找准路径,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清廉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也就是解决怎样保障为民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在教育清廉上见成效。一要以干部的清正、政府的清廉、政治的清明,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发挥。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诚恳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三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群众路线,最为根本的是要建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体制机制。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着重从规律上找原因,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着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对于一些长期存在而未彻底有效根治的老大难问题,要动真格的,一抓到底,建立长效机制。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期待伟大的实践。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让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系统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上一条:立德树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下一条:立德树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