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工作职责  规章制度  工作信息  思政在线  媒体聚焦  关工委  下载专区  校园风景 

2013年6月学习资料汇编

2013年06月17日  点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5日 01版)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4日上午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习近平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习近平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会议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刘云山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强调

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2日 04版)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隋笑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21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指示精神,听取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情况汇报,审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讨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安排近期需要抓紧做好的有关工作。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中央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研究。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刘云山说,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发挥加强指导协调、抓好督促落实的作用。要牢牢把握好指导思想和总要求,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开展。要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好各批次工作进度、各环节工作重点,掌握节奏、注意方式,使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指导、加强督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切合实际、取得实效。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多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解剖麻雀,用以指导和推动工作,把中央部署落到实处。

坚守党的“生命线”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政治局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央政治局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活动?如何开展好这次活动?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开展活动“正当其时”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十八大部署的具体落实。同时,开展这次活动也非常紧迫、非常必要。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党就会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说,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改进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实现党长久执政的重大决策,可以说“正当其时”。

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

对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央党校教授杨春贵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作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党开展一次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必要,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

作风是党的生命,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风建设呈现新的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

“作风建设容易口号化、形式化,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可以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何增科解释说。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中央作出八项规定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各方认可。但这仅仅是开始,怎样让八项规定得到更广泛深入落实,形成具体有效的制度,以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探索。

自上而下领导带头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传统政治的精髓。”何增科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带了一个好头,深得党心民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继续带头参与,也必将给全党作出表率、树立标杆,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好这次活动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抓住领导班子这个重点。”杨春贵说,从领导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威慑力。只有从领导做起,一级抓一级,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党风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谢春涛认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可能像基层干部一样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脱离群众的风险更高;同时,基层干部数量巨大,抓基层干部的作风,更多要靠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将这一群体作为活动的重点对象,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以好的作风取得实效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辛鸣表示,中央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解决“心”的问题,让广大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为此,一方面要治标,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另一方面要治本,多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谢春涛也认为,活动一年左右很快就会过去,但通过活动建章立制,并使其长期管用,这样才真正有价值。在这方面,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作风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自娱自乐。”何增科认为,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发动群众来监督、来评价,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筑梦中国系列之一

追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进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开栏的话:梦想,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词汇。民族因梦想兴盛,国家因梦想富强,人生因梦想精彩。

当一个自近代以降饱受屈辱的古老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起“中国梦”的旗帜,它将凝聚起13亿人的“筑梦”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梦”前行,以强大的精神支撑“逐梦”奋进,在攻坚克难的淬火锤炼中“圆梦”成真。

中国梦,是宏大的。它引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积淀着中华儿女的世代夙愿,它象征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它是希望,是期盼,是力量。

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它是洋溢在孩童脸上的满足微笑,它是澎湃在青年心中的雄心壮志,它是播撒在老人身上的和煦阳光。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每个梦想,都是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都将迸发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青葱四月,让我们开启一段筑梦之旅。从今天起,新华社陆续推出“筑梦中国”系列报道,多层次、全方位记录这个伟大时代。我们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中国梦”的内涵,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心声,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戮力奋斗,昂扬前行,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一条道路,从未如此清晰,指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

一个梦想,从未如此真切,点亮十几亿人的美好希望。

当“中国梦”从东方地平线升腾而起,全世界又一次注目:是什么指引着这个发展中大国和它的人民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深刻阐释,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

穿越百年沧桑,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想始终引领着中国道路的开辟

2013年4月,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个飞天梦正在等待起航——神舟十号飞船已经运抵,各项测试准备紧张进行,新飞船将于今年年中择机发射。

“我还有梦想,希望能亲眼见到中国的航天员到月球上去。”80岁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说。

飞天梦的曲折与辉煌,仿佛中国梦的缩影,记录着落后于人的屈辱与苦难,更记录着百折不挠的抗争与奋斗。

“梦的实现需要正确路径。”复旦大学教授顾钰民说,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君主立宪、三民主义,皆因不切国情,或昙花一现,或无疾而终。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梦才第一次找到正确出路,迎来新的曙光。

没有衰落的低谷,就不会迸发崛起的梦想。没有曲折的跋涉,就不会找到开阔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一次次挫折,让中国人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坚定的决断: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这条道路,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感触颇深。

30多年间,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创造了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这是林毅夫最深切的体会。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陈扬勇说:“如果说社会主义是制度选择,那么中国特色就是道路选择;唯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的发展规律。”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沈大伟说:“中国道路确有其独到之处,能灵活地改造从国外引进的要素,将其嫁接到各个领域形成一个独特的兼收并蓄的体系,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这展现了它的自信。”

30多年前,为“社会主义道路”加上“中国特色”的前缀,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而作出的创举,为当代中国梦的绘就铺垫了厚重而又亮丽的底色。

竖立着邓小平铜像的深圳莲花山公园,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瞻仰者。人们带着过上“好日子”的喜悦而来,怀着对领路人的感激而来。

几个月前,习近平也来到这里。他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30多年间,“中国特色”,这个“前无古人”的新概念,缔造了改革开放这一举世罕见的伟业,也给了当代中国人敢于筑梦、勇于追梦的底气。

蓦然回首,意蕴深长。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历经不懈奋斗,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指向中国梦想的光明前景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反弹至8.2%——亚洲开发银行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对中国经济作出了“企稳回升”的乐观研判。

无独有偶,渣打、汇丰、瑞银等主要外资投行纷纷给出超过8%的增速预测,均高于中国政府自己制定的7.5%的发展目标。

发展,这个中国道路上的指示牌,也是中国梦的主题词。

用几十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中国靠的是发展,走的是改革开放之路。

而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10年,距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只有30多年——要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必须靠发展,更要走改革开放之路!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坚定而清晰的改革信号接连释放,一项项惠民措施点亮着一个个中国人的生活梦。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靠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鲜明表态,为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凝聚起最大共识与支持。

“2013年完成的任务共29项,2014年完成的任务共28项……2017年完成的任务共4项。”这份安排缜密的时间表,明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72项任务分工,并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被称为国务院自立的“责任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正是改革红利。”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指出,改革开放不但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还要把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科学整合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走中国道路,我们曾经拥有人口红利,长期拥有改革红利,再进一步,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获,势必带来更大的制度红利。”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

展望美好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铸就

初春时分,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冰雪初融,游客纷至沓来。牧民多杰加一方面为增加的旅游收入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打消了曾经的忧虑。

“山美水美没污染,就是我的中国梦。现在我们亲眼看到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很有希望。”多杰加说。

几年前,当地政府改变了唯GDP增长的考核模式,对青海湖进行持续的环境治理,显著遏制了湖区生态恶化趋势,湖水水量持续增长。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勾勒的宏伟中国梦,正是无数个人梦想的最大交集。

为同一个梦想,走共同的道路,因为人们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

“道路的选择当然要与中国梦的指向相匹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中国梦有了实现的坚实基础。”

心有梦,不惧路远且艰。百年前的中国如此,今天的中国亦如此。

德国《明镜》周刊以《中国梦》为题撰文称,1949年,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近30年来,中国上演了一出梦幻般的戏剧。中国的现代化已走过了一半的路程,13亿中国人还在追求更富裕的生活。

然而,快速发展的纠结、社会转型的压力、崛起引发的疑虑……中国梦的航船越是接近梦想的彼岸,越是可能有不期而遇的风浪,越要提防各种潜在的暗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不仅必须抓住战略机遇,而且更应尽最大努力为自己创造战略机遇,把改革发展往前推进。

从轻车简从赴基层调研到出台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再到提倡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的气象,展现出中国梦直面挑战的勇气。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薛庆超说:“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要以踏石留印的实干之风让中国梦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从金砖国家峰会到非洲之行再到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关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一系列讲话,展示了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和宽广的视野。

“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崛起,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将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世界的未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说。

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关乎大业,更须坚持。

“30多年来我们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决不能偏离这条道路。”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时代的强音,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梦想的脚步,拓印在未来的征途上。追梦的中国人,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奋进!

筑梦中国系列之二

逐梦,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曾经,梦想离我们如此之远。而今,梦想离我们如此之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跨越世纪的梦想,是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渴望。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靠什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化为现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响亮回答,正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崇高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追逐中国梦的奋进历程,不断孕育和凝成中国精神

那片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真诚清澈的眼睛——

“你那么拼命,给谁看啊?他扭头看我,沉默了一会儿说,给老百姓看。”四川甘孜州道孚县龙灯乡原副乡长冬孜回忆说,“菊美多吉的眼睛就像家乡的鲜水河一样,清澈见底。”

让孩子有学上、农牧民有藏房住、老百姓过好日子……在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的心中,有太多的梦想。

怀着这样的憧憬,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33岁。造福乡亲的梦想,让茫茫雪山对这个背影充满了深情的眷恋。梦想蕴含着的中国精神,让这个灵魂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一个人总是需要一些梦想、一点精神,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翻阅世界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历经磨难,始终深怀强国富民之梦。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饱受侵略、欺凌和挫折,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一百多年前,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诗句写出了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在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刻,中国梦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最灿烂的希望和最坚定的信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中体验了痛苦和艰难,也由此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近现代民族精神。

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伟大的精神源远流长。

从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追寻民族复兴梦想的不同时期,民族精神都奏出激昂的乐章。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小岗精神到深圳精神、浦东精神……逐梦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着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民族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紧跟世界与时俱进的时代灵魂。”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说。

“放眼中外历史,大凡在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西安政治学院教授杨玉玲说,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伟大事业是崇高精神的结晶。薪火传承的中国精神,支撑和推动中国梦可期可及

初春时节,一则科技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科学家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

这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4年,1460多个日夜,科研团队成员每天7点到实验室,最早晚上11点离开……一群执著奋进、甘于奉献的“追梦者”,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外界关于“奇迹为什么出现在中国”的疑问。

梦想就是动力,精神凝聚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上,又有多少平凡英雄,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在追逐“个人梦”中为实现“中国梦”加砖添瓦。

从罗阳等人身上,我们见证了“航母梦”背后的担当与牺牲;从杨利伟等人身上,我们见证了“飞天梦”背后的自强与执著;从沈浩等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富裕梦”背后的实干与奉献;从郭明义等人身上,我们体味到了“中国梦”背后的温暖与善良……

“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铸造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不断构筑中国精神的新高地,书写中国梦想的新篇章。

中国精神,让伟大的梦想越来越可期可及。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多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孙来斌说。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凝心聚力,在逐梦征程中不断奋进

4月的青海玉树,春雪纷飞,草木未青。3年灾后重建,结古镇的民居建设已全面结束。如今,平房变楼房,旧貌换新颜。

“我不盼玉树有多少高楼大厦,只希望百姓日子过得踏踏实实。”重建已进入收尾阶段,西杭建委会党工委书记马福良依然未松一口气。

路还长,梦仍多。玉树如此,国家更如此。

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飞天入海梦……回首过去,曾经的梦想已成现实。住房梦、宜居梦、小康梦……展望未来,复兴的梦想仍需继续。

然而,转型的阵痛与改革开放的收获相伴而至。“毒奶粉”“苏丹红”“地沟油”等丑闻频繁发生,拷问着社会良知,冲击着道德伦理底线。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指出,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要有强大经济实力做支撑,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长岭说,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今天我们是站在一个1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上,我们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由于我们有着更为高远的梦想。”张颐武说。

今天的中国,人们有更多的梦想,也有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在逐梦中,中国精神在传承,在升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凝聚力;“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现代志愿精神拓展新内涵;“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因千万个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鲜活;“坚守岗位、干好本职”,为爱国主义增添着理性的厚度……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国防大学教授刘福明说,唯有用中国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提升13亿人的精神境界。

就在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军人等走进江苏省句容市的38所中小学校,在主题团(队)活动中,为广大中小学生上好“我的梦想”这堂课。梦想和精神在两代人之间悄然传承。

实现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汇聚13亿人民的磅礴力量,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筑梦中国系列之三

筑梦,凝聚13亿人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与中国力量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中国梦,汇集着亿万人民的美好梦想。

中国梦,吹响了凝聚中国力量的奋进号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召唤中国力量,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召唤人民力量

——闪耀梦想之光,点燃信念之火,今天我们都是“梦之队”的成员

4月的北京,春意正浓。

这个求职季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程翔最终选择留校科研。“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中国制造的大飞机上一颗坚固‘螺钉’。”

制造一架大飞机,需要300万至500万个零部件,而每个零部件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让飞机振翅高飞。

一个伟大的民族当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召唤伟大的力量。

中国梦,闪耀着民族的梦想之光,点燃了人民的信念之火。

“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目标和意义。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成为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基石。”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国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回望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之火生生不息。从新中国成立“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中国富起来”,再到新世纪“中国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都依靠亿万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强调了个体和集体的统一。当今社会转型期观念波动、利益多元,需要一个共同梦想,来达成共识。”山东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李抒望说,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这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从一个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梦想和追求。中国梦,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激发起团结向上的正能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诉说着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畅想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感悟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

今天,每个人都能从国家前进的步伐中发掘自己的足迹,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拼搏来绘就国富民强的蓝图。这,就是中国梦的时代注脚,也是其能汇聚力量、触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提供机会公平的舞台,汇集各方正能量,让人民共享出彩机会

凝聚中国力量,这是贯穿实现中国梦的一条主线。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个共享”,点明了凝聚人民力量的基础。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机会公平的舞台。

“‘三个共享’实质是要让人民共享公共财富的效益,共享公共权力的服务,共享公共资源的使用,共享公共职位的开放,社会赏罚奖惩机制公平地运用于每一个人。”国防大学研究员颜晓峰说。

公正、公平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中国梦的魅力,就是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奋斗舞台,汇聚起每个人最大的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再到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彰显着公平正义的执政思路。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不断改善民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民生连民心,民心顺则天下安。目前,改善民生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推进,民生保障网正在织就……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进一步汇集改革共识。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正是改革再出发的动力所在。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升级版。”经济学家张其佐说。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中国力量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力量。”辛鸣教授强调,这也包括我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要把所有这一切的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的梦想才会真正照进中国社会的现实。”

实干兴邦成就梦想

——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朝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进发

怀揣创业梦想,在大学毕业后第9个年头,31岁的段军在2006年拥有了自己的企业——青岛伊彩华特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得益于国家对个人创业和小企业的支持,他的公司逐渐从半成品材料的简单加工,发展成集设计、制造、销售、出口一条龙的行业领导者。

如今,从当初年销售额仅200万元到突破2300万元,从开始的2至3人发展到近100人的企业,伊彩华特公司保持了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

“有梦想,就有奋斗。”段军说,“从创业梦的实现,到逐渐做大企业,我们伴随着中国经济一同成长,我们也能为国家富强注入一份心力。”

创业,是段军的梦想;发展,是国家的意愿。在这里,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融汇一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团结奋进,需要每个人艰苦努力。

“我最大的心愿是女儿能来身边上学。公立学校进不去,私立的收费太高,我天天挂念在家读书的孩子。”从山东来北京做保安已经两年的李德旺说。

“我希望国内的奶粉能让人放心,不用再费时费力地海淘或者托人从国外带。”刚刚当母亲的贾金说。

“我的梦想就是在北京有间不大的房子,把从未出过大山的爹娘接到北京来看看。”北京信一净化美饰工程有限公司高空清洁工田金山说。

这些心愿,是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折射出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艰难转型。城乡差距、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仍是不少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希望与困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梦的美丽绽放需要每个中国人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道道沟壑。

每个中国人迈出一小步,就是13亿人民前进的一大步。

中国正站在全新出发点——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有如此之近;

亿万中国人民正扬帆奋进——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正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让我们牢记使命,向着梦想的彼岸进发!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0日 01版)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随着开局之年各项工作的推进,各级干部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中央领导如此强调过紧日子?

中国的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这是基本面。然而,对中国经济形势,我们也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过去2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的时代,已经去而不返。这是经济规律使然。最近几年,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下行,加上外部的需求萎缩,财政面临较大压力,虽然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未来会有好转,但财政偏紧的状况将成常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还要认识到,经济再发展,也不能大手大脚奢侈享受。一些发达国家殷鉴不远,寅吃卯粮的教训尤其深刻。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逐步接近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控制好这一比例,已势在必行。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很能说明问题。钱袋子小了,更要精打细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方能细水长流、遇事不愁。何况在有限的财政中,我们还有那么多民生工程要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对怎样维持大把花钱的“好日子”却想方设法。有的违规办事,强派税收指标征收“过头税”;有的继续摊派,靠不合理行政性罚款填补收入。这些行为,是对经济形势的一种误判,损害了群众利益,更背离了中央要求。

过紧日子的首要之举,就是压缩政府开支,走节俭型政府之路。中央之所以三令五申“节支毫不动摇”,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说白了,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否则,谈何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宗旨信念,遑论顺应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

应当说,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已有初步成果,群众拍手叫好。但还有一些地方动作慢、力度小,有些方面还太宽松、太舒服。对此,既要长抓不懈,严查重究;更要明白,“戒奢”只是底线要求,我们做的远未达到勤俭程度。

比如,编制缩减了,吃空饷的没了,但编制内的人是否还在“奢”?舌尖腐败的不敢了,公款浪费的少多了,但办公室是否可以简朴些、公务消费的尺度能否再严些?行政开销控制了,减下来的钱用在哪、怎么管?控制再紧一点、制度再细一点,才能把节省下来的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花在群众呼声强烈的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屡创新高的过去,各级领导干部可能还不太适应现在的紧日子。但困难再大也要做。牢牢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要求,把当前该做的事情做好,政府的“紧日子”,才能为百姓赢得更多“好日子”。

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国纪平

《人民日报》(2013年06月10日 02版)

1、全面规划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会晤。此次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回顾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的历程,两国领导人的每一次会晤,都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意义。两国领导人的交往,一次又一次地引领和推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全球影响。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规划发展蓝图,加强顶层设计。在机遇面前正确抉择,让中美两国人民享有合作福祉,让世界共享中美关系良性发展创造的和平环境和发展机遇。

此次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开启中美“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新篇章,其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演进中愈加明晰。

2、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无数帝国的废墟,无数次见证了大国的兴衰。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对立冲突,带来太多的血腥和惨烈,留下挥之不去的梦魇。

国强必霸,似乎成了一条无可撼动的铁律。依据西方大国崛起的路径选择,掺杂着冷战时代霸权切割摆布世界留下的疑惧,时至今日这一观念还束缚着某些人对国际关系体系演进的看法。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在一些人眼中,中美两国完全符合大国争霸故事中主要角色所需具备的条件。

套用那些故事的演绎逻辑来预测中美关系未来的情节与结局,似乎也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不少西方人士以哀伤的笔调书写对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的忧虑,甚至有人还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中美未来爆发战争的场景。

新兴力量崛起往往会带来不安与焦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言,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

美国哈佛大学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未来数十年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是,中美能否避开“修昔底德陷阱”。

3、几年前,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代表团访问美国时,介绍了中方从共赢思想出发扩大中美利益汇合点的构想。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回应道:“我是搞了一辈子‘均势’的人,现在看来,在21世纪搞均势是不行了。还是你们提出的办法好,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感慨道:“回顾过去100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如果当时大国领导人的主导思想是你们今天倡导的思想,世界历史就要改写了。”

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是公认的战略大家,他们的感慨和对中国共赢理念的认同,发人深思。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交融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对抗冲突陈旧历史逻辑的责任,实实在在落在中美两国身上。中美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理应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把目光投向历史,才能更为深切地理解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来之不易。中美关系的新局面源自两国领导人正确的战略选择,也是历史不断积累、时代不断推进的结果。

得益于40多年双方合作的积累,中美两国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两国之间有近5000亿美元的双边经贸规模,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0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拥有22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中国有近19万学生在美留学,美国有2万多学生在华留学,发展中美关系具有深厚民意基础。

中美两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承担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

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两个发展阶段如此不同的大国,拥有这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大国——一个当前的大国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见证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布热津斯基这样说。

的确,历史发展逻辑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还无法完全解释这样一对国家何以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中美关系正在突破“不确定性”怪圈,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新。

伟大的创新需要坚守和拓展,历史性机遇理应倍加珍惜。

5、中美两国完成各自重要国内政治议程后,两国关系开局良好,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3月14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中美两国元首一致重申,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此次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体现了中美两国不走历史上大国冲突老路、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两国元首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和平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不仅对中国有利,对美国、对世界也有利。美国希望同中国保持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做平等的伙伴。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是明确表示。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没有合作,不可能有互信;合作成功一步,互信增进一分;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中美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

中美关系发展需要新思路、新行动、新气象。

关于如何将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贯彻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等四点建议。

这些建议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识,是两国未来共同的努力方向。

6、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新形势下,中美关系要进取、要发展;中美合作要开拓、要创新;中美两国要互尊、要包容。中美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牢牢把握中美关系正确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只要双方拿出决心和信心,保持耐心和智慧,既大处着眼、登高望远,又小处着手、积微成著,就一定能够完成这项事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郭庚茂在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河南日报2013年4月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次会议,乘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东风,坚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顺利选举产生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人民政府省长,充分体现了全体代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反映了全省人民团结一心、促进发展的共同意志。

会议选举我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是各位代表和全省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从今天起,我就是省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了。我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与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道,继承发扬历届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牢记宗旨、恪尽职守,遵守法律、发扬民主,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省人民的重托。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着力提高立法水平、切实增强监督实效、认真决定重大事项、依法做好任免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不断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推进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这两个重要讲话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延续,是我们做好工作总的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学以促思、学以促研、学以促干,自觉把这两个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到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总体活动中去,贯穿到推动河南发展的全部行动中去。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点燃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无限激情。对河南来说,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一亿河南人民的中原梦。我们要把中央精神和我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凝聚起全省一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原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抓紧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筑牢梦想根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均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环境,肩负着加速转型、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承担着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责任,挑战前所未有、时间尤为紧迫、任务艰巨繁重。顺应人民期盼、造福一亿人民,必须加快发展;抢抓难得机遇、壮大综合实力,必须加快发展;加快转型跨越、服务全国大局,必须加快发展。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一切举措都要着眼发展,一切行动都要服务发展,一切力量都要推动发展。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扭住第一要务,突出主题主线,研究破解重大课题,完善提升思路举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道路。道路关乎命运,方向引领未来。近些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规划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努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提出并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打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展思路、发展措施越来越明确。“政贵有恒”,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坚持中提高完善、在继承中与时俱进。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综合带动提升作用,在坚持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要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省策和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持续拓展开放新领域,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以开放推动转型、实现跨越。要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挖掘改革这一发展的最大“红利”。要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持续丰富内涵、完善举措,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原,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立足当前开拓创新。这几年,我们把实现即期增长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化解当前矛盾与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办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办妥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难事,办好了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好的前景都是立足当前做出来的。我们须胸怀全局、瞻望大势、看清方向、把握机遇,更要脚踏实地,从当前该做并且能做的事情做起,在走好每一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摒弃惯性做法,在自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克服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开阔胸襟,以转变观念开辟发展路径、拓展发展空间。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攻坚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昂扬向上的锐气应对挑战,以锲而不舍的韧劲破解难题,以无比坚定的信心推动发展。要讲求方式方法,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短结合,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今年,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的大好机遇,抓好关键、举纲带目,以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以优化软硬环境“一优带百通”,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敢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实现中原梦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树立和提升河南形象,把历史文化的精华积累转化为加快崛起的强大力量。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相同的理想追求和统一的精神纽带。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社会风气。要讲究诚信、守信践诺,把约定的事项落实好,把承诺的事情兑现好,建设诚信中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提振士气、激发热情、鼓舞斗志,让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以人为本依法治省。中原梦是全省一亿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一亿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一亿人民造福祉。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省,让人民安居乐业、让社会安定有序,充分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多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倾情尽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使老百姓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以改善民生的成效来凝聚民心、推动发展。要着力构建和谐中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里。要全面实施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善于运用法律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

实现中原梦,一定要建设过硬干部队伍。广大党员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是推动改革发展、实现中原梦的中坚。我们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设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骨干队伍。要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出来,把关键时刻勇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干部用到重要岗位,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考核办法,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强化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的意识,增强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本领,提升统筹协调、科学决策的水平,真正做到不走错路、少走弯路。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按照中央部署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实干、倡导实干、崇尚实干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梦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原梦展现了河南发展的恢宏画卷。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万众一心,奋发进取,加快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事业,努力在实现中原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河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谢伏瞻李家祥范恒山吴天君向中外媒体发布相关情况

河南日报2013年4月4日

本报讯(记者平萍刘亚辉杨凌芦瑞)一年之计在于春,蓄势勃发的中原大地再次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4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出席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发布相关情况。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副省长赵建才,省政协副主席、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出席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新闻发布会。

谢伏瞻在介绍情况时说,今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去年《中原经济区规划》之后,国家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航空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机活力、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

谢伏瞻说,按照国家发展规划,我们将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作为河南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综合性抓手,作为率先创新体制机制、为全省改革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的有效平台,高水平编制实验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高标准建设各类软硬件设施,建立完善高效率的管理运转机制,力求实现高速度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竞争力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拓展优化航线网络,把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结合,强化陆空交通衔接,构建设施先进、网络完善、支撑有力、运行高效的航空货运集疏系统。二是建设航空经济产业体系。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三是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培育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四是建设内陆开放型航空港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内陆开放门户,为高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提供平台。

谢伏瞻说,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的机遇,也是全国和世界的机遇。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河南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把实验区建设好,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家祥在介绍情况时说,近年来,各省、市、自治区把民航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新产业的平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河南省尤为突出。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去年全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平均增长9.2%,郑州新郑机场增长15%;去年全国货邮吞吐量平均增长3.3%,郑州新郑机场增长47%。这些数据说明,河南省确定把围绕郑州新郑机场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航空作为依托带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祝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得更好、更快。

范恒山介绍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功能区,承担着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航空港经济发展、带动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国家发改委作为规划的牵头编制单位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部门,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积极履行职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实验区建设,着重在专项规划编制、产业布局与项目核审、政策细化与实施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把规划贯彻好、落实好。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北京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塔斯社、美国中华商报、日本西日本新闻社、日本北海道新闻社、日本朝日电视台、加拿大电视网、波兰电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以及我省主要新闻单位等80多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会上,记者们踊跃提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有哪些特点”,“新规划的批复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河南在实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河南在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谢伏瞻、李家祥、范恒山、吴天君等一一作了解答,气氛十分热烈。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对河南发展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非常感兴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洹星说,河南位于中国之中,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有利于提高省会郑州的首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盼盼认为,河南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一个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措施,不仅对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全国来说,实验区的发展模式也很值得关注。

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复

河南“插翅”腾飞再造新枢纽

一季度郑州航空港区拉动全省进出口总额位居中部第一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19日 01版)

本报郑州5月18日电(记者罗盘、曲昌荣)“有了航空港,在澳洲采摘的车厘子,空运到郑州,再由我们送到客户手上时,上面还挂着露珠。”河南一家物流企业经理这样展望。今年一季度,郑州机场新增航线24条。此后,郑州至芝加哥,郑州至巴库、哈恩,郑州至阿姆斯特丹等货运航线相继开通。在去年货邮吞吐量增速跃居中国大陆大型机场首位后,美国UPS等国际物流跨国企业也正筹划入驻郑州航空港区。依托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优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古老的中原大地“插翅”腾飞。

今年3月,规划面积为415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该区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该实验区是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西部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区域规划从陆地走向海洋,又从海洋走向空运,航空布局在不断完善。

郑州,昔日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如今拉动郑州前进的,除了火车头还有大翅膀,除了铁路枢纽还有航空港。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表示,中国重要的机场枢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缺少中原地区的枢纽机场。从郑州机场出发,一个半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2/3主要城市和3/5人口。2012年全国民航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9.2%和3.3%,而郑州机场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增长达到了15%和47%。

从陆上交通枢纽到空中枢纽,河南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今年一季度,郑州机场客运新增航线24条。夏秋航季换季后,12家航空公司将在郑州机场新增航线31条,平均每周新增航班610余架次,同比增加16%。南航表示,将在郑州新建7万平方米的国际货运仓库,计划把郑州打造成南航货运区域枢纽。

航空港的巨大引擎,带动河南临空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已有富士康、中外运、海程邦达等10家电子制造和物流企业入驻。2012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报关单12.7万票,进出口总额在全国31个综保区中排名第二,在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中排名第五。

今年一季度,郑州航空港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9%,占全省进出口的56.3%,对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1.2%,拉动全省进出口总额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依托航空物流而集聚的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光学材料等产业,正加速向河南转移。

上一条:2013年6月学习资料汇编
下一条:河南卫生职工学院荣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