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国梦创新创业创优
——在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二○一三年五月四日)
李源潮
《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9日 01版)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首先要向359万基层团组织、8890万共青团员和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航天城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对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提出了五条重要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希望广大青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不辜负党中央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下午的座谈会,主要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讨论当代青年如何为中国梦而奋斗。刚才,大家结合亲身经历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讲得都很精彩。下面,我也就当代青年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谈几点看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中国梦是中国进步青年追求的理想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坎坷和挫折中不懈地探索和奋斗。太平天国梦想“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洋务运动希冀中体西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救亡图存,但都没有达到目的。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发动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梦想深入人心,但革命成果被封建军阀篡夺了。辛亥革命之后,新式知识分子提出了科学救国梦、实业救国梦、教育救国梦,但都难以成为现实。直到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新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后来又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历代先进青年追求的理想之梦。在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率先从蒙昧中觉醒,在压迫中奋起,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戊戌六君子”被害时谭嗣同33岁、林旭23岁。从同盟会成立前后到武昌起义,一大批有知识的青年为民主共和慷慨赴死,邹容20岁,陈天华30岁,“鉴湖女侠”秋瑾32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29岁。五四运动后,一大批先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找到了振兴中华、民富国强的正确方向。党的早期领袖都是年轻的革命者,“一大”13名代表平均年龄28岁。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把大批先进青年集聚在党的周围。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源源不断地加入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抛头颅、洒热血,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最大牺牲。革命战争年代300多万先烈英勇牺牲,其中大多数是青年人。
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团员青年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把青春献给党、献给祖国,向困难进军、向荒野进军,涌现出像黄继光、雷锋、邢燕子、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大批青年楷模。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像张海迪、张华、王杰、秦文贵、许振超都是这个时代先进青年的杰出代表,包括你们这280多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得其他奖励的青年模范,也都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现在,党中央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当代青年既要向我们的先人、也要向我们的后人作出时代的回答,这个回答既是整个青年群体的回答,也是每一个先进青年特别是先进青年模范的回答。
第二,当代青年要把人生追求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青年是多梦的季节,青年人最富有梦想。大学梦、出国梦、考研梦,创业梦、致富梦、明星梦,进城梦、安居梦、成家梦,各种各样的梦想五彩斑斓。中国梦给了当代青年梦想成真的机会、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是难得的历史机会。这一代青年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相比,青春圆梦有了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毕业能上大学的不到10%。现在近30%的适龄青年可以上大学,超过三分之二的高中毕业生能上大学。以前出国留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现在每年出去30多万人。30多年来,不管是上学、打工、做生意、办企业,通过不懈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各种梦想都有可能成功的机会。梦想成真,靠个人努力,更靠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在有的时代,在有的国家,个人再努力也难有机会。所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越好,每个人越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当代青年选择什么样的理想,决定一生的方向、一生的成就。从大家发言看,共同的特点是有理想、有追求,而且都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在与祖国发展同行的方向上。比如,王治国35岁就当上了航母设计高级工程师,有机会参与辽宁舰列装的全过程,这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这么强的实力,没有建造航空母舰,怎么会有35岁的航母工程师?国家的发展给青年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青年人把人生理想汇入国家发展,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出精彩,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你不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不响应党的号召,个人梦就可能是盲目的,甚至与整个国家的发展逆向而行,再怎么奋斗也难以成功。所以,当代青年只有把人生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分享祖国发展的机遇,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宽广舞台。
第三,当代青年要为实现中国梦创业创新创优
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更确定了以“两个百年”为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目标,但梦想要成为现实,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还有七八年时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还有将近40年。第二个百年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代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我认为,当代青年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为中国梦奋斗,就要把理想追求化为创业创新创优的实际行动。
首先,要艰苦创业。当今的中国处在创业的时代。国家创业、企业创业、个人创业,整个民族都赶上了创业发展的好时机,处于创业成功的好时代。外国许多企业家都认为中国创业的成功率高,投资回报率高。但创业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纸上谈兵。创业是舍弃安逸,是艰苦奋斗,是顽强拼搏、不懈坚持。马剑霞把青春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刘屹留学回国不断攻克环保技术难题,张峡扎根西藏志愿服务,刘锦秀、吴艳创办农业合作社,他们都吃了很多苦,才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中国有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特别需要有志青年艰苦创业。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没有青年人的艰苦创业是不行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狭义的创业是创办企业。有条件的青年人要积极创办小微科技企业和服务企业。现在一些著名网络公司的创办者,像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都是从科技小企业干起来的。刚才我们讲到环保,什么产业最环保?服务业最环保,创办服务型企业,不仅环保,而且还能解决很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大事情。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创业,包括鼓励创办农村合作性的中小企业,关键是要有不安现状、不图安逸、不怕吃苦的创业者来干。广义的创业是创事业。比如,干部创发展新事业,科技工作者创科研新事业,教师创育人新事业,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都能开拓新天地。青年人可创业的路程长、空间大、包袱少,希望有更多的当代青年成为中国创业发展大潮中的开拓者。
其次,要改革创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改革创新。从思想理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到生产科技、教育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创新,使全党、全国、全体人民的发展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成为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可阻挡的力量。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爬创新这道坎,通过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使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制造”转上“中国创造”的轨道。所以,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使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青年是创新的黄金时期,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创造热情,最具创新活力,在创新上有独特优势。这次受表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孙泽洲,他带领的嫦娥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航天报国梦正变为现实。希望当代青年在各个领域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支持鼓励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刻苦钻研科技创新,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做创新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当然,改革创新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脱离实际,要实事求是而不是盲目空想。
再有,要争先创优。在一个社会中,创业创新的带头者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来说,什么叫人生出彩,怎么才能人生出彩?我认为,做出优秀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人,就是人生出彩。在学校里学习优秀,在岗位上劳动优秀,在单位里工作优秀,在社会上思想品行优秀,你就被大家认可,受大家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劳动光荣的今天,任何岗位都能出先进,任何工作都能出优秀。能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干成最优,人生同样很精彩。中石油的“90后”电焊师裴先峰,埋头苦学,练就了一手焊接绝活,实现了“当最优秀工人”的梦想。武警河北总队的张华,苦练“百步穿杨”,实现了“神枪梦”,为国争了光。这些是每个青年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艰苦努力做得到的事情。总之,当代青年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发扬争先创优精神,让青春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焕发光彩。
各级团组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广大青少年中扎实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青年热爱祖国、改革创新,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凝聚青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奋斗。要广泛宣传青年先进典型,用青年人的事迹感染青年人,在广大青年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创优秀的良好风气。现在,青年人面临的升学、就业、择偶成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不小。一些团组织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微服务”,满足青年的“微需求”,这很好。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改进作风,走进青年,把握青年的思想和需求,提高引导和服务青年的能力,通过实际的引导和服务把青年人追求中国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最后,我想送今天在座获奖的同志几句话。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表彰的同志,都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你们是大有前途的,是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大有贡献的,但你们人生的路还很长,现在刚出起点线不远,真正谁笑到最后,还要看今后的努力程度。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努力奋斗,将来才回忆无悔。你们得奖是因为学习上先进、工作上先进、贡献上先进,但千万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对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奋斗是无止境的,奉献也是无止境的。希望你们学习不停步、奋斗不停步、奉献不停步,这样,当你们到了能够回忆往事的年纪时,就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的青春已经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发出了光彩,我们的青春无悔!
秦宜智同志在“我的中国梦”各界青年座谈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3年3月22日,根据录音整理)
类型:[团中央领导讲话] 发布时间:[2013-3-28]
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共青团要在全国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今天请大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算是这项活动的一个开头。刚才,各位青年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了发言,分别谈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梦的过程,很生动、很感人,也让我很受启发。借这个机会,我作个简单发言,同大家一起交流。
一、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论述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也曾非常自豪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40年以后,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的国家任人宰割,我们的民族惨遭蹂躏,我们的人民生灵涂炭。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就有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理想,就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无数牺牲,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使我们深切感到国家更强大了,国际地位更高了,我们离民族复兴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近了。同时,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也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和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得到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衷心拥护。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思考,深化认识。我初步理解,“中国梦”的提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第一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可能用的劲越大、越努力,越可能偏离。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中国梦”,正是阐明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这个重大问题。
二是“中国梦”是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极大增强。曾经耻辱的历史,使中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始终感到“抬不起头”。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中国梦”,是对我们民族自尊心的一种极大增强,使中国人觉得“腰杆更硬了”,也对将来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了信心。
三是“中国梦”必将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巨大力量。“中国梦”不仅感召着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对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因为这是我们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确立这个奋斗目标,就会凝聚起方方面面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
二、要准确把握“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密切关系
首先,青年必须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青年人的梦。只有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中国梦”、“我的梦”才能实现,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任何时代,青年都是最富有理想追求的群体。梦想能否实现,关键是看能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每个青年都应把个人梦想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离开了这个大事业来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成才,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同时,青年人还要处理好“我的梦”和“别人的梦”的关系,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帮助别人去实现梦想,使一个个“小梦”汇成“大梦”。
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美好目标能不能实现,路径选择很重要,精神状态也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条道路是无数先辈艰辛探索才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离开这条道路,实现“中国梦”是不可能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博大精深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核心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还要有好的“精气神”。广大青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朝着“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三,实现“中国梦”,需要亿万青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令中国人自豪,令全世界瞩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仍然摆在面前。2012年,我国GDP总量接近52万亿人民币,而美国为15.7万亿美元。如果计算人均GDP,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9左右。同时,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还很突出。以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在中央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变。但横向比较,西藏的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只有5.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左右,二级以上公路仅占1.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和“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人应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刻苦学习、扎实工作,把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更出色,在本职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三、共青团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历来有“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当前,全团要像以往一样,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好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是要高度重视“中国梦”宣传教育。近期,团中央将按照央要求,部署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将这项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履行团的基本职能的重要抓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切实把活动搞好。
二是“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团的重点工作和活动。近些年来,全团在实践中创造、探索形成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信仰对话”、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手拉手”、“希望工程”等一大批好的工作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能脱离这些已经形成的重点工作和品牌活动孤立开展,而要融入到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中去,使其深入基层、深入青年。
三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青少年自身及其成长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要开展好“中国梦”宣传教育,要履行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共青团确实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挑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以往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新条件下青年的时代特点和成长规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与青年形成共鸣,产生更好效果。
青年朋友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大家的梦想也一定能早日成真。
秦宜智同志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5月5日)
类型:[团中央领导讲话] 发布时间:[2013-5-27]
昨天上午,在全国广大青年欢度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参加了团中央主办、教育部协办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一起参观了航天科技成果展,并同大家进行了座谈。昨天下午,李源潮同志对广大青年和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天,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李源潮同志的重要要求,引导推动广大青年和各级团组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的思想认识和成长经历,分别谈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大家的发言,既充分体现了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也充分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讲话精神的深入思考,也充分体现了贯彻讲话精神的信心决心。大家讲得都非常好,我听后很受启发。
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和大家交流。
我们大家都特别充分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寄托着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体现着党对共青团事业的高度重视。这篇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密切联系,深刻指明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建功成才的努力方向,并对共青团组织深入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篇重要讲话,是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是推动新时期共青团事业新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全团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把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之中,努力通过我们的工作,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成为广大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
一、深刻理解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在讲话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当代青年与中国梦之间的重要关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的光荣职责,不断增强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要深刻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当代青年必须勇敢地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切实肩负起属于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青年运动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要深刻理解实现中国梦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舞台。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强调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这为当代青年实现价值、有所作为提供了乘势而上的优厚条件。广大青年只要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到这一进程之中,就一定能够共同支撑、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伟大的中国梦。
要深刻理解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对广大青年是极大的鼓舞。青年最有朝气、最富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青年树立共同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青年坚持共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获得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深刻理解当代青年成长发展、建功立业的正确道路。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勉励当代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并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个方面的殷切期望,既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一贯要求,又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刻揭示了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必然规律。广大青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认真领会、认真体验、认真实践。
要深刻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灵魂。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最根本的就是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要深刻认识练就过硬本领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这就要求青年牢固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梦想从学习开始的观念,适应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素质、提高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要深刻认识勇于创新创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这就决定了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广大青年必须着眼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引领事业发展中体现价值。
要深刻认识矢志艰苦奋斗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梦想、有机会,更要有奋斗,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才能变为现实。这就要求青年一代要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成就梦想,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断开辟个人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要深刻认识锤炼高尚品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这就要求广大青年要把修身养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践行先进的道德风尚,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深刻认识共青团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光荣职责。今天是建团纪念日,走过91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青团当今的光荣职责就是,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作为全团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总书记明确要求,共青团组织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青春力量。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贯彻到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之中,分步骤、有重点、持续深入地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要组织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带头学习。团中央和团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好头、作表率。要通过理论中心组,组织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学习班等多种方式进行专题辅导,切实把讲话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团干部的内心自觉。我们希望每一位参加五四座谈会的优秀青年代表都能够至少作一次辅导报告,把我们的真情实感、把我们的决心信心真切地讲述出来,让更多的青年受益。团中央将立即下发通知,对全团的学习宣传贯彻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广大团干部既要原原本本研读原文,全面把握党对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又要结合工作深入思考,特别是结合召开团的十七大、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认真研究如何把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落实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之中,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兴起学习讲话精神的热潮。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在自身学好学深的基础上,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有效地传播到青年中去。要通过开展主题团日、宣讲报告等活动,帮助广大青年深刻理解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重要要求。要充分发动各类基层团组织,发挥青联、学联、青企协、青科协等组织的作用,使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覆盖影响更多青年。要创新学习宣传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作用,注重运用微博、手机报、即时通讯等手段,通过动漫、微视频、专题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讲话精神。要编写辅导报告。中青报要起草几篇有份量的社论,把讲话精神深度把握。团属新闻报刊等舆论阵地,要通过开辟专栏、组织重点文章等,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全面理解、准确领会讲话精神,及时报道各地团员青年学习贯彻讲话的情况,推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着力增强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增强党在青年中的凝聚力和青年对党的向心力,更好地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锐意进取、探索创新,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青年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创新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尤其要对在当代青年中产生深刻影响的新的媒体形态、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文化现象作出积极应对,与时俱进地推进团的工作、永葆团的活力。要深入基层、融入青年,坚持青年的主体地位,把握青年特点需求,坚持问需于青年、问计于基层、问效于社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青年的感情做好团的各项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着眼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更好地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今天的学习仅仅是开个头。下一步,全团要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创新形式,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抓紧抓实。
"中国梦"回应哪些重要问题
张农科
《中国青年报》(2013年04月08日 02版)
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国家主席之后的就职宣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阐释了“中国梦”。现在,“中国梦”已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热烈讨论的话题,甚至国外媒体也广泛关注“中国梦”如何与“世界梦”相连。
“中国梦”事实上是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也正因为其通俗性,可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把“个人的梦”与“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
近代以来的“中国梦”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走入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各界仁人志士、团体纷纷为“救亡”而努力。“中国梦”一度是实现民族解放的梦。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完成了基本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国梦”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为经验以及教条主义思路,中国曾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一笔很贵的学费。这反而让执政党深刻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各类所有制经济,这在经济层面上完成了现代国家的顶层设计。此后,国家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顺利完成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中国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民族复兴大业更进了一步。
而社会高速发展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需要解决,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而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当前需要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梦”
邓小平同志当年给中国未来确定了“三步走战略”,提出“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00年,我们已经建成总体的小康社会,2020年,我们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建成更加民主、文明的社会。新一届党中央集体不仅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要引领人民继续向前。
所以,从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中国梦”的提出,试图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层次:一是如何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二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怎么走。习近平同志用“两个100年”来概括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任务:一个是到建党10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个是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中等发达国家。那么,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背景是什么?就是全社会各方面事业向现代化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多次提及“责任”这个词。“政治责任”本身就是封建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时出现的全新政治概念。因为现代国家的政府是民选政府,“权为民所赋”,必须承担对民众的政治责任,要通过保障民众的基本人权,改善民生,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随后,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又阐释了“中国梦”,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是为了什么呢?习总书记在当选国家主席之后,进一步阐释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是对“政治责任”的具体回答。
三个“共同享有”事实上指出了执政党和政府本身要朝向现代化转型,转型的衡量标准就是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这是执政党和政府对自身转型的宣言。而当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当少数人已经富裕起来,就必须要让多数人富裕起来。人民的梦在这样的时代,就是希望能够实现从“国富民强”向“民富国强”的历史转变。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共同体。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国梦”的载体是中国道路。从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路走来,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人民的梦也有载体,那就是更加殷实、民主、法治、自由的社会共同体。
在经济层面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政治层面上,推动执政党和政府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丰富政治责任的内涵。在社会层面上,就是要鼓励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建立幸福社区,让人民群众有社会归属感。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发展低碳、环保、宜居的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中国梦”
这是发达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的历史问题。德国在20世纪初,经济总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面临如何完成现代化转型问题。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他希望用新教伦理来凝聚德国社会继续现代化转型的力量。但是,德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办了,结果经济成果毁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之中。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持续的经济发展之后,也面临社会转型问题。全面小康社会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很多人都曾讨论“美国梦”。电影《海上钢琴师》开头部分,有这样一个画面:当邮轮上的人远远看到自由女神像并高喊“America(美国)”的时候,所有人都起身欢呼雀跃起来,不断向自由女神像挥手致意。自由女神像左手拿着象征法治的法典,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寓意这是一个自由的法治国家,在向往那里的人看来,那里有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美国梦”是从“5月花号”上开始形成的“移民者的梦”,以很多底层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作为构筑“美国梦”的元素。
“中国梦”显然更具超越性。首先,“中国梦”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其次,“中国梦”不仅仅强调人的机会平等,而且还强调人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一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中国梦”包含自由和发展两个要素,在范畴上涵盖了每一个中国人。所以,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历史任务和中国道路,即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就是让社会事业全面现代化,最终体现为人的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改革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一切围绕对人民的责任、围绕人民的要求,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国家、社会和人民共同进步。
“中国梦”既是每一个时代历史任务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体现,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求不同,愿望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全党同志,不能躺在一时的功劳簿上或者裹足不前,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人民的梦”。
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
《中国青年报》(2013年04月15日 02版)
■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镇化的真谛是人的无差别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旧型城镇化而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温家宝2007年5月进一步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其真谛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多重解读的现有视角
归纳一下,人们对新型城镇化有多重解读的视角: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新型城镇化则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的雾霾天气给这种城镇化敲响了警钟。为此,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要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摇篮,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传导机制。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城镇化应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重物轻人,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消费。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正引发我国经济进入实质转型期和个位数增长阶段。这就决定了扩内需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根本大计。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更多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的核心特征是低成本扩张、强势政府主导。新型城镇化则强调尊重市场,尊重农民的产权、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自由交易权,强调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政府只在城镇规划、公共服务、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将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主要交给市场。要防止地方政府“公司化”对城镇化进程的过度干预,设定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行政范围。
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质量。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虽然超过50%,但城镇化质量不高,许多城镇千城一面,缺乏特色,有的文脉被割断,到处是没有生命的建筑堆积物。从今年公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看,许多省份都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有的还量化了城镇化增长目标,如何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课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的一个误区是见物不见人,兴城不兴业,城镇化似乎就是土地的硬化,就是新建筑的崛起,而人力资源则较少被制度关照。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做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要立足于让人完成城镇化。
“人的无差别发展”
以上的解读和认识,各有各的侧重点,也各有各的道理。笔者认为,为了新型城镇化“名至实归”,应进一步深究新型城镇化的真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镇化的真谛,是人的无差别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
其意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倡导“创新、和谐、公平、自由”,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使城镇具有人情味,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这里的“人”,泛指所有人,包括过去的“城里人”、新转入城里的人和还在农村生活的人,要能够促进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福祉,不能为了城市的扩容,而付出太过昂贵的社会成本。
这样提出和认识问题,也是为了从理念入手,逐步破解我国特有的“双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里新出现的二元结构)难题及严重存在的伪城镇化、半城镇化、被城镇化、过度城镇化现象。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和政策指向应当是:
城镇化发展理念要着眼“人的无差别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中心是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生产生活。目前生活在我国城市中的大批农民工,多数集中在累、脏、苦、差、险、毒等行业,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参与社会活动等许多方面,更没有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眼“人的无差别发展”,要转变理念,矫正目前的二元化机制,实现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对所有居民无差别、全覆盖。
城镇化发展目标要体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考量,只有让人完成城镇化,城镇化才是完整的和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建设,不仅是修路盖楼办工厂,而且要更多地吸纳外来人口,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城镇对于已经或将在城镇工作、履行所有义务的庞大群体,应赋予他们相应的公平权利。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城镇内在承载力,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有利于“人的无差别发展”。要使新型城镇化惠及几亿人口,必须倡导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有不同,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总体来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从而使城镇化的受益面最大化。
城镇化发展重点要服务于“人的无差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推进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责任和时间安排。加快促进失地农民充分融入城市,有效降低农民工城市落户的门槛。要改变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思维定式,着力提升城镇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改变关注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突出文化品质,突出城镇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突出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
城镇化推进方式要服从于“人的无差别发展”。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特别要把深化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继续弱化直至最后消解城市户口的附加利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承包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上市交易,保护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用地交易主体地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城镇住房多元化供应体系,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
城镇化发展政策要有助于“人的无差别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改变“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先工业、后农业”的惯性思维。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强化政策导向,由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要制定完善农民工进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业就学、入户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正义之桥
孙兴杰
《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2日 02版)
“中等收入陷阱”所概括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秩序能否在新的基础上“软着陆”的问题。
多元社会中,教条抑或强制已经没有统合力,宽容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正义的观念成为“最大公约数”。
跨越“贫困陷阱”需要的是一支劳动力大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需要具有创造力的公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曾对“中国梦”有个定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言,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追赶战略已经完成使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转向正义投入,唯此才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达致“中国梦”的彼岸。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描述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怪现象:一些国家经济在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便陷入了困顿之中,难以继续前行。二战结束以来,能够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魔咒,进入发达水准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日本及东亚“四小龙”而已,对于多数国家而言,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确是个艰难的梦想。
“中等收入陷阱”,虽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但是却涵括了比较普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象,弥补了“发达”与“落后”二元对立,为各国提供了比对的参照系。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曾经描绘了一幅人类生存的悲惨图景——“贫困陷阱”:人口的指数增长会将一个稍微富足的社会重新拖入贫困,人类便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工业革命之后,马尔萨斯的预言被打破了,工业的发展将一些地区率先带出了“贫困陷阱”,马尔萨斯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前夜,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进入二元结构,即工业与农业的分离,马尔萨斯的理论依然适用于农业社会。要跨过“贫困陷阱”,唯有工业化、城市化,走出二元经济,这也是过去几十年中,诸多亚非拉国家发生的故事。
马尔萨斯指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过剩,因此,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转移与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一篇论文中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农村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也压低了劳动力的价格,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成本优势,所谓“人口红利”与低水平的工资是息息相关的。当劳动力的“蓄水池”枯竭之后,劳动力成本便会依据市场供需以及劳动生产率进行定价,“民工荒”以及工资急剧上涨都是信号。东亚国家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与资源,通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发展战略,从“贫困陷阱”中跋涉出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日本和韩国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完成这一跳跃。
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既有的依靠劳动力动员的发展模式便遇到了瓶颈,低成本的劳动力曾经缓解了资本报酬递减的问题,而现在劳动力也变得稀缺了。劳动力的“蓄水池”需要变成人力资本的“源泉”,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权利意识萌发,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所概括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秩序能否在新的基础上“软着陆”的问题。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多元化成为常态,无论是精神还是利益诉求都是如此,在一个多元社会中重建一种良序和谐的政治经济秩序是否可能呢?多元社会中,天启式的教条抑或暴力的强制已经没有统合力,宽容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正义的观念成为“最大公约数”,如哲学家沃尔泽所言,分配的正义绘制了整个善的世界。
“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唯有更加合理地分配蛋糕才能做大蛋糕,分配的正义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换言之,只有增加正义,才能让经济增长的机器持续运转下去。落后国家在“追赶”过程中往往不断强化政府的功能与角色,政府深深地渗透进微观经济生活之中。市场的正义就是自由平等的交换,价格便是正义的指示器,无论土地、劳动力还是其他资源的价格都需要在自由交换中形成,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会扰乱价格形成的过程,造成价格扭曲,而价格的扭曲意味着财富与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当然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市场的正义在于公平竞争,通过“创造性破坏”,既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又可以优胜劣汰,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市场秩序不是在真空中建立起来的,而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竞争则是政府的本分。
很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政府需要顺应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换的潮流,从而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次红利源于劳动力的数量,而第二次则来自人口的质量。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在于人的创造性,还要回归到经济增长的目的本身,“人民幸福”不仅意味着较高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有更好的教育、培训、医疗以及适合发挥特长的职业。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秩序的重塑,因此,中等收入阶段也意味着“过渡”与“转型”。“中等收入陷阱”也是转型的陷阱,将转型期的非常态变成常态,既失去了人口数量的优势,又没有确立人口质量的优势,经济增长处于“比较优势真空期”,政治社会秩序悬置,动荡不断。
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一直在探讨在多元平等的社会中如何构建一种理性的稳定秩序,公共理性必不可少,而要形成公共理性,需要保障公民权利,教育与培训均等,收入与财富公平分配,以及全民医疗保健。跨越“贫困陷阱”需要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劳动力大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需要具有创造力的公民,经济增长依赖于人的发展,而非人屈从于经济增长。
中等收入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人的价值重新发现、正义观念高扬的阶段,如康德所言,“如果正义荡然无存,那么人们就不再值得在这个地球上生存。”
现代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梦”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宋雄伟
《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7日 02版)
世界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历经沧桑,最终殊途同归,形成了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和共识。“民主、公正、平等、幸福、自由、法治”成为世界各国追寻的共同价值和目标。而每个国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也都走过不平凡和独具特色的道路。
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君权受到遏制,民权得以提升。然而,如若没有大英帝国长达200年对于全世界财富的掠夺,如若没有工业革命中势力逐渐强大的工人阶级,如若没有妇女运动的盛行等,英国人的“民主梦”不会走到今天。
1931年詹姆斯·亚当斯的《美国史诗》一书使“美国梦”在美国家喻户晓。这部书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但“美国梦”的实现也并非一朝一夕。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权力架构,权力在制度保障中得以互相牵制,以防止权力滥用,以保障和实现民主、自由、平等这些公民基本权利。如若没有美国内战,没有后来因反对奴隶制而被刺杀的总统林肯,如若没有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黑人争取平等、自由权益的斗争等一系列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事件,“美国梦”也许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放眼世界,北欧、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国,在实现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摸爬滚打,遍地荆棘,不断探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选择了不同的、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中国梦”所追寻的同样是“民族梦、民主梦、法治梦、幸福梦”,这些与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是高度统一的。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1840年,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陷入长达一个世纪的苦难和悲痛。在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前仆后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梦想的强大威力。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梦”。民主是一种价值诉求,是让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种制度保障,是充分发挥现代公民精神的治理工具。民主的本质是监督和制约权力,实现权利,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可持续的发展。毋庸置疑,民主是现代文明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而世界各国实现民主的方式和路径各异,民主本身的发展、成熟和完善同样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中国需要在总结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实现方式。
“中国梦”是“法治梦”。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依法治国是最符合科学规律的国家治理方式,它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规则,保障发展的有序性。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精神内核,是法治之所以成为法治的生命之源。
“中国梦”是“幸福梦”。习近平曾讲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幸福梦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尊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幸福梦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平等感,不仅仅是结果平等,更为重要的是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发展机会中满足每一个中国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条件、创造环境、创造氛围。幸福梦需要政府尽快转型为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真正为实现老百姓的个人梦提供坚实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保障。
现代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性。而实现“中国梦”,则需要我们凝聚智慧,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去实现。
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梦
丁凯
《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3日 02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以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扣人心弦的内在魅力触动并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梦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崛起的国家梦,是中华复兴的民族梦,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梦,但最主要的是,她是全体中国人和华人的人民梦,体现在个体对幸福、尊严的理解中,落实在所有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对自身价值的追逐中。
“青年最富有梦想”,青年从来都是爱做梦的群体,青春因梦想而闪亮、因追梦而生动、因圆梦而绚丽。然而,青年也是最容易偏颇、最容易迷茫、最容易受挫的群体。
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梦应强调责任和担当,齐心共创幸福生活。时下,有一种社会情绪:一些青年并非痛恨不公平,而是痛恨自己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一方面盲目仇官仇富,敌视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人,而无视对方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自己却也充当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利用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一己私利。面对社会不公,他们更像是矛盾的两极。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总是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抱怨人生、抱怨命运,这样如何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自己的明天又将如何实现?
是的,我们的国家依然不够完美,我们的社会依然不够成熟,面对种种不如意,我们应该知道:“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我们今天可以说:“不仅要问中国还有什么问题,而且要问你可以为中国解决什么问题。”事实已证明,正是广大青年热血革命的梦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劳动光荣的梦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锐意进取的梦铸就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和富强。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既然是建设,就要少一点牢骚,多一分担当,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是不会抱怨命运不好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道齐心协力共建幸福生活。
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梦还应凝聚共识与气度,构建全球华人精神家园。“中国梦”代表着一种情愫、一种期冀、一种归属,是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有更多的海外华人回归这片东方热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中。本土青年更应以宽广的胸怀,摒弃“关系”导向的人情模式,开创“事业”导向的新文化,和海外归国青年一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大同提供崭新的实践模式。
同时,开放自信的中国也必将迎来世界各国人民对她的瞩目和检视。这就要求本土青年具备时代气度与世界眼光,学会用世界普遍接受认可的规则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团体或个人交往:要戒骄戒躁,避免暴发户心态。从“东亚病夫”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华丽转身,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资本,却并非骄傲自大的托辞。要自尊自信,展现东方文明素养。当面对一些强国的不合理要求,或者本土文化习俗与其他文明相冲突时,中国青年应学会不愠不火、不卑不亢,本着求同存异、增进理解的原则进行有礼有节的交往,实现互利共赢、和平共处,展现大国青年应有的气度与风范。
中国经济升级版到底升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
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27日
■经济体制升级的基本原则是要上升到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变迁,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公平分享改革成果的强烈诉求,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升级。那么,中国经济升级版到底升什么呢?
一、认识层面的升级
认识层面的升级,就是必须明确或者必须重申,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单纯追求GDP。选择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实现经济增长的举措,必须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最原始的经济学层面看,GDP只是一个营业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的按全部价格计算的一切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它掩盖了许多东西,包括一些不好的东西。例如:⑴它忽略了生活中交易活动之外的活动所创造的财富,特别是自给自足的部分。于是,农民进城虽然有了货币收入,但生活水平可能还降低了,因为缺少了当初自给自足的不计入GDP的部分。⑵人们很多无奈的行为也增加了GDP,比如为防止噪音买双层玻璃,买玻璃会增加GDP,却是不情愿的。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复建设对GDP都是正效应,把大楼建了炸、炸了再建也可以增加GDP。⑷用廉价的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促成的出口,虽然提高了GDP,但不等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⑸GDP的增加不乏寅吃卯粮,拼子孙后代的资源环境。⑹自然资源的价格被大大低估了。⑺色情文学、毒品交易等也可以增加GDP。⑻单纯追求GDP还可能造成社会不公,人们只看到买汽车的人,没有注意到买不起汽车的人。
世界上先期发展的国家早就开始反思单纯的增长主义带来的弊端,并由此提出了围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的更为科学的指标。英国学者理查德·杜恩韦特在《增长的困惑》中介绍,这些指标包括:⑴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及服务的质量。⑵人们享有的环境质量。⑶人们用于休闲时间的比例。⑷收入分配是否公正。⑸工作条件的好坏。⑹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⑺未来的安全性。⑻人们的健康水平如何。⑼文化活动水平、教育水平以及享用权。⑽社会提供的住宅的质量。⑾形成令人满意的信仰或精神生活的几率。⑿家庭及其幸福。这些标准相当多地如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应当回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上来。
二、由大到强的升级
中国经济到现在仅仅是做大了,还没有做强。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对这一判断作出论证。首先,可以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把一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创新——世界知名品牌。我国很多产业还处于第一阶段,自主创新不够、世界性的知名品牌不多。其次,还可以从一个产业发展的逻辑顺序将其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发;第二阶段是制造;第三阶段是品牌经营。我们相当多的产业承接的是制造阶段,附加值不高、研发不够,有突破性的知识产权产品不多。最后,设想一下,假如GDP可以用秤称,我们的单位美元GDP肯定比发达国家“重”。源于GDP的构成中知识产权产品不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大量的是制造业,相当多的还处于附加值不高的低端。而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知识产权占比较高,还包括文化产品、现代服务业以及精细制造业等。如果说到GDP的“颜色”,发达国家“绿”的程度较高,而我们则不够“绿”。
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任务必须由大到强,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发展空间,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和塑造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三、生态文明必须升级
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一些地方政府血拼GDP,不惜牺牲环境。个别不负责任的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难以避免环境污染的言论,对污染更是推波助澜。环境污染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是土壤和食品及饮用水的污染;二是空气的污染。今年冬天,持续的雾霾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在严寒的冬天人们还盼望冷空气的到来,以吹散雾霾;三是土地的污染。土地污染来自化肥的不适当使用和企业排污,特别是深层排污;最后是各种电磁和噪音的污染。
污染的原因首先在于认识,认为GDP、税收比环境重要,认为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污染还在于体制,且不说个别环境部门监管不力,从体制上,当把环境部门置于同一级政府的领导之下时,只要政府主要领导把GDP增长放在环保之上,环保部门就很难有所作为。环保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命比GDP更重要。我们是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先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升级,环境必须升级,生态文明必须升级。环境升级和生态文明升级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标志。
四、体制的升级
既有的靠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推动的体制,在拼速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经济要升级,经济体制必须升级。经济体制升级的基本原则是要上升到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政府要发挥好功能,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千万次证明了的要求,在其具有比较优势、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只要政府创造了好的环境,提供了好的制度安排,企业自然会作出卓越的贡献。因为说到底,经济发展更多是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政府千万不能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包括过度的招商引资。
2.经济升级,需要更多的创新。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体制和文化能够吸引人,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创业,能够容忍“异想天开”,能够包容失败。政府还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让各种经济成分公平进入。只有公平进入才有平等竞争。政府千万不能自己破坏公平竞争,一些审批,包括补贴,一定意义上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什么方向上、什么程度上进行创新,以及产业选择,都是市场的事,都是企业家的事。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千万不能把投资的权力交给大言不惭的国会议员,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3.切实改变对地方政府和干部的考核和衡量标准,在干部选拔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对于干部和政府的考量标准,应当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更多地着重于社会公共目标的考核,例如教育、医疗、环境、社会公正等,努力使政府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当的距离。对环境问题的考核,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在干部选拔上应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现在,有的干部明明在胡作非为,例如疯狂圈地,包庇污染企业等,人民群众却往往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必须改观。
4.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一个微观层面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基因,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躁不利于精细化。要认识到仅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是支持不了一个企业发展的。现在看来,几乎什么产业都可以盈利,关键是比别人做得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家也必须升级。
中国梦映照青春梦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萌
《中国青年报》(2013年06月03日 02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深入阐释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实现路径,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号召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中国梦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度,汇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梦,每一个人追梦、圆梦的努力都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心中也都怀有一分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而中国梦正是我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共同支点。
怀揣理想、筑牢信念是中国梦落地生根的坚实土壤。梦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因为有梦想才有向往,有向往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奋斗,有奋斗才有成功。逐梦的过程实际上是寻路的过程,道路总是承载着信仰,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才可能接近和实现梦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我们一定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换句话说,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立为国奉献之志、为民服务之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求知进取、开拓创新是中国梦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不断求知进取、开拓创新,是中国梦顺利实现的支撑和希望。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对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培育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生长于改革大潮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们参与并见证着中国伟大的历史变革,我们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必须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和判断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应对挑战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努力作好全面准备,自信地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不断前进的中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为推动国家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贡献聪明才智。
艰苦奋斗、知行合一是中国梦照进现实的具体路径。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必须依靠青年一代的矢志奋斗。我们一定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千磨万砺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我们时刻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动追求,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心之所向,中国梦聚集了所有青年的激情和梦想;梦之所趋,中国梦亦需要汇聚起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每位青年学生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儿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个梦想拥有凝聚人心的伟力,给在人生路上奋然前行的青年学生以希望、信心和力量。
让好规则保障“人生出彩”
复旦大学教授肖巍
2013-06-10 中国青年报
由于对规则的漠视,人们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很强的随机性和偶发性。今天为了一己之私破坏规则,一时貌似占了便宜,却长久地丧失了预期和安全感,而且整个社会的交往成本因此而非常高昂。
博弈就必须有规则
我们现在讲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所谓“和谐”,应该是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衷共济、井然有序,而这些都要有规则来“保驾”,并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商品交易活动不活跃,人们的交往主要靠关系、人情来维持。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关系、人情就靠不住了,大家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七嘴八舌,有较量,也有博弈,那就只能用制度、规则来维持,博弈(游戏)就必须有规则,好比下棋,车马炮各有章法,不能各行其是。当今中国,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流从分散趋于密集,必然对规则产生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但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规则的态度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规则意识也比较薄弱。许多人不爱讲规则,还美其名曰“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来,大到宪法法律,小到乡规民约,似乎都可以变通。不得不承认,大多数规则其实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乃至让大家感到敬畏并自觉遵守。
规则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件之一(另外两个是信用和人际关系),一个讲信用、守规则和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人们打交道、办事情就比较容易和顺利;反之,一个信用差、规则失灵和人际关系恶劣的地方,待人接物或者办同样的事情就要付出额外的更大代价。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财富追求的进展非常强劲,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还相当滞后。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地就不把规则当回事,认为那是表面文章做给人家看的,要紧时刻还得靠关系、靠人情。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利用规则,按规则办事,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走“捷径”。由于对规则的漠视,人们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很强的随机性和偶发性,你今天为了一己之私破坏规则,闯了红灯,明天就可能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即便绿灯亮了你也不知道该怎么过马路了;个体一时貌似占了便宜,却长久地丧失了预期和安全感,而且整个社会的交往成本因此而非常高昂,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很吃力。
什么是“好的”规则
当然,不是所有规则都是“好的”,只有“好的”规则才能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好的”规则应该是衡平的。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不同人群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但没有共识不等于找不到平衡点或没有“交集”。规则的“设计”和“建设”都应该把最大限度的衡平作为第一原则,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规则要让最多的人能够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尽量避免对某个群体的偏袒。例如,在过马路问题上,假如对行人的绿灯设置时间过短,使得许多人不闯红灯就难过马路,那么交通管理部门就要扪心自问,是否过分照顾了开车者的利益,轻视了行人的利益。有的法律法规,如果明显有利于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就必须进行改革。
“好的”规则应该是可行的。可行就是可操作,规则不能冠冕堂皇糊弄人,或者做起来太费事。可行的规则要让大家觉得道理明明白白,执行起来干脆利落。不久前沸沸扬扬的“黄灯禁行”,几乎等于半途而废了,这样的事情多了,人们还会把规则当回事吗?法律法规执行不了,或者执行成本太大,公众就会陷入迷茫,要么对规则的权威性产生疑问,要么扭曲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招数。
“好的”规则应该是稳定的。规则的有效和权威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刚性和稳定性。今天贯彻这个领导的意图,明天揣摩那个领导的想法,就难免出现心血来潮的立法,“运动式”的执法。有的规则实施一遇到麻烦,就推倒重来,为什么不试试改进的办法呢?朝令夕改又怎么能取信于民?尽管我们正处于转型时期,会遇到大量需要调整的事项,但任何规则的出台都必须慎之又慎,宁可事先多听取不同意见,尽可能考虑到各方面的反应和接受度,包括进行有效的辩论。规则一旦出台了,就必须当真,否则,就不可能通过实际效果产生稳定的预期。
“好的”规则必须有惩罚退出机制。违规者如果得不到惩罚,违规行为就会肆无忌惮,没有对违规的制裁,就等于怂恿违犯,就会毒化对规则的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一个大家都不认真对待规则,以为违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一些群体性事件闹将起来,地方领导怕出事,影响自己的“乌纱帽”,完全不顾程序规则,当场拍板就“解决”了,处置太随意,不知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言传身教,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法律的权威性何在?长此以往,恐怕只能助长“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坏风气。
“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广义的规则还包括不成文的、习俗之类的非正式规则,但非正式规则不是“潜规则”。潜规则泛指一切不可见人的获取利益或达成交易的方式,历朝历代都有潜规则,今天依然盛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明规则反而成了摆设。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呼吁“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一级做给一级看”,可见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与非正式规则不同,潜规则是见不得人的,无论对个体还是全社会,都不提供正能量。譬如某个竞争,人家送礼了你没送,这结果可就不好说了,于是就会出现“逆向”的选择或逆淘汰。但是,个体通过潜规则获得的某些好处,同样也会被其他潜规则的后果所抵消,大家都潜规则,等于大家都不明不白地“被”算计。大家都送礼的效果即送了也白送,那么就拼礼的分量、礼的成色,水涨船高,结果大大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总成本,难怪一个“八项规定”,能挤出那么多水分!
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就必须有相应的规则文化,否则,再强大的规则也就仅仅是白纸黑字,有效性却大打折扣了。相对而言,建立规则还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大家都尊崇规则、遵守规则。没有哪个社会能够保证不存在违法违规,但是如果违法违规成了普遍现象,首先要检讨的是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对规则的态度要求政府率先垂范,政府必须守法,这是任何社会从人治转向法治的历史性标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发言引起不小共鸣,大意是因为潜规则,要到处求人。生老病死要求人,上好学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调动工作要求人,异地迁徙取得户籍要求人,职务职称晋升要求人,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不堪重负,变了味道,形成了潜规则、权钱交易、人身依附、特权和不公平。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大有无人不求人之势。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式求人图”,寻租、请客送礼耗费了不知多少资源和精力……说白了,求人就是不自信,不自信是因为没有预期,没有预期意味着规则靠不住。
要实现中国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还真得从遵守过马路的规则这样的小事做起!
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评论员《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6日 01版)
在一个言必称利益、回报的市场经济时代,当下谈理想似乎显得很不合时宜,“让一个人要有理想”似乎就是“你现实中过得不怎么样”的代名词。当谈论理想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当理想被物欲所淹没、被“精致的利已主义”所侵蚀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理想信念的突出强调,就显得更有价值,对青年、团组织和社会也更具有特定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对青年提了5点要求,排在首位的就是“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他语重心长地强调“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在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理想”同样也是最抢眼的关键词。他勉励同学们“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强调共青团组织要创造条件“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说的“理想”,无论是对青年的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都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习总书记是上世纪50代生人,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路风雨走来,理想主义在他们这代人身上生生不息。让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者对年轻人推心置腹的经验分享,更是一个大国领导人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对年轻人的期许。
习总书记借“五四”这个特殊的节日,与共青团组织和青年深谈理想,也绝非泛泛的节日祝愿,而是将中国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执掌中国这艘巨轮的掌舵人深知: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这是非常深刻的洞见。近一个世纪前,梁启超也说过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看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到社会上走一圈看看他们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就能判断出;看一个社会有没有未来,到大学校园里了解年轻人在看什么、说什么、追求什么就能得出大体的结论。
理想是什么?说到底,是对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超越,而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世界,个人的成长需要超越,国家的发展需要超越。无法想像,如果我们看到的年轻人都在为争奖学金面红耳赤,为追逐高消费、甚至为满足物欲疲于奔命,困于买房子、找工作、求安稳的压力下没有人仰望星空,四处弥漫的都是怨气,这样的社会能有多大的发展?可以想像,如果我们在城市拥挤的地铁上能看到静静读书的年轻人,在大学校园能看到在草地上弹着吉他歌颂理想的年轻人,在咖啡厅里能经常遇到一群谈论康德和孔子的年轻人,这样的国家必将充满希望。
一个国家梦想的高度,是由她的年轻人定义的。克伦威尔说得好,人不可能攀登到比他不知道的还高的地方。同样,一个国家发展的梦想,不可能比她的年轻人理想的高度要高。如果一个国家年轻人理想的高度都只有门前小土丘那么高,那么这个国家的梦想绝不会触摸到珠峰。青年有了理想,国家才有未来;青年仰望星空,民族才有希望。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现实也昭示着这样的命题。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个个生动个体组成的共同体,青年则是这个共同体中的生力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未来掌握在这些年轻人手中。年轻人有为,中国便一片光明。中国梦,说到底是在破解一个个社会问题中去实现的。
理想有时又是易碎品。当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屡屡碰到残酷的现实时,有时候会感到很无力,甚至会迷失理想。这一方面需要年轻人从小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级组织精心的呵护,需要制度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政府释放温暖的人文关怀。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以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评论员《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7日 01版)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五四青年节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选在航天城,无疑富有特殊寓意:首先是为了向这个作出突出贡献、获得过诸多荣誉的团队致敬,但更重要的,是借此号召广大青年向航天城的年轻人学习。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同青年朋友们到航天城来,就是要实地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航天人精神,先要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但凡关注过神舟飞船发射的人都知道,这首先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直接从事神舟九号飞船研制的900多人中,有近600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34.8岁。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
年轻还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最大的资本其实是那种深深融入奥秘太空的年轻精神。我们与很多航天城的年轻人接触过,他们身上基本具备了习总书记此次对青年提出的5点要求。有理想,在大漠中耐着寂寞做科研,当然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有过硬本领,短时间内让中国航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勇于创造创新,中国航天能在几年内走过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没有创造创新肯定是不行的;坚守艰苦奋斗的本色,无论是“两弹一星”时期的那些老航天人,还是今天这些独当一面的新航天人,都不怕吃苦,都是从艰苦中拼搏出来的;还有锤炼高尚品格,这也是他们身上最引人关注的闪光点。
从理想到创新,从奋斗到奉献,这些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他们是靠什么在支撑呢?我们觉得他们背后有一种更强大、更深层、更浑厚的精神支撑,那就是这个特殊的年轻团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们在很多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和下海经商时,能够毅然走向寂寞的科研院所和大漠深处,去完成国家的梦想;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们在很多人为个人利益斤斤计较时,有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激发出“这个社会已经到了需要80后的人来承担社会责任”的壮志。学习这种航天人精神,学习这些荣获五四奖章的优秀青年的事迹,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首先要求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有担当的理性,并以这种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这并非指青年能扛起所有建设的重担,而是说青年的精神和品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青年身上的那种朝气和锐气影响着国家的精神。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年轻人就是热情、敏锐、勇敢的代名词,相对来说,更加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慷慨激昂。
但事实上,更有魅力、对国家民族更加重要的是根植于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那种责任感和理性情怀。
所谓责任感,就是能够谨慎地衡量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担当精神。在极端个人主义和泛市场化的冲击下,当社会上弥漫着庸俗、市侩、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气息时,更需要青年这个最具活力的群体以自身的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
这种责任理性,应该是一种让人积极、让人奋进、让人前行的力量。毋庸讳言,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当下社会的某些方面弥漫着一股颓废和消极的力量,动辄抱怨,动辄怀疑,许多人被一种无力感和悲观的情绪所笼罩,国民精神也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一种疲态,需要年轻人负责任地将自己身上的活力传递给社会,用积极、阳光和向上的力量去感染社会。只要年轻人阳光,这个社会便不会灰暗。
这种责任理性,应该是一种让人安静、让人思考、让人沉着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这个时代有点吵闹,甚至喧嚣,尤其是新媒体的舆论场中,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观点多元纷争难有共识。在一个吵闹、喧嚣的时代,需要具有理性判断力的年轻人向社会输送让人能够安静的能量。
这种责任理性,还应该是一种敢为人先、敢于开拓、勇于解放思想的力量。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在啃硬骨头,需要年轻人成为一种改革的力量,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社会中如果年轻人不争当改革先锋,年轻人没有锐气,年轻人裹足不前,还能指望其他群体敢为人先吗?
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这不仅是一次团会的主题,更是关系一个大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大命题。中国前行需要这种青春能量,中国梦需要这种责任理性滋养。
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8日 01版)
鲜花盛开的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航天城与青年座谈,谈人生,聊梦想,论奋斗,说青春,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青春有梦,中国有梦,习总书记谈论中国梦时的语重心长尤其感染着广大青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个殷切的期许让无数年轻人心潮澎湃,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谈起梦想的时候,我们都会激情满怀。尤其是年轻人,青春的心更容易被梦想牵动;尤其是当一种梦想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时,更容易让人豪情万丈。但正如“仰望星空”这个词与“脚踏实地”连在一起时才有意义,我们谈论梦想时,不能少了对“实干”的关注,建立在踏实的“实干”基础上,“梦想”才不是一个凌虚蹈空的词,“青春中国梦”才有了更加厚实的支撑。
所以,习总书记在让青年“追求美好梦想”的同时,更强调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这实际是在提醒年轻人: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
梳理习总书记上任以来的讲话,“中国梦”无疑是使用最频繁的词之一。但仔细阅读便会发现,习总书记每次谈中国梦的时候,都会强调“实干兴邦”。比如十八大后新领导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第一次谈到中国梦,在阐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后,同时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谈“中国梦”时必谈“实干”,这是非常清醒和冷静的判断。正如习总书记几天前与劳模座谈时所言: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没有高远的梦想,光靠埋头苦干不会有大出息;然而没有实干的精神,空有宏大的梦想,只会一事无成。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广大青年应该树立一种信念: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青春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容易浮躁,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沉于梦想而惰于行动。可是,梦想只垂青那些有实干精神的人,只有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实践中闯新路、创新业,将自己的脚坚实地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不要辜负自己的梦想,不要在年华老去时为自己年轻时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对个人如此,对国家同样如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伟大的成绩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靠几代人的实干创造出来的。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力棒传到了这代青年手中,离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不辱使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从天而降的成果,中国的强大,只能在一代又一代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青年手上实现。
青春就是实干,不要总说这问题难、那问题难。首先要问的是,你有没有尝试去做过,有没有动手去克服?没有动手就畏手畏脚,问题只能永远停留在原点上。很多问题的解决其实就在于行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既不要把中国问题想得太简单,也不能把中国问题想得过于复杂,简单与复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问题只能在不断尝试中解决,成绩也是在点滴努力中不断累积起来的。
青春就是实干,不要总是抱怨这里的环境不好,那里的体制有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也许是,你自己没有首先行动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一个抽象的体制,然后自己在那里理直气壮地抱怨。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道德重建,很多难题的解决,其实首先要依靠每个人自己,每个人多做一点儿,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就不是问题了。
青春就是实干,不要总宅在教室、寝室、写字楼或电脑前空想,不要沾染那种虚骄浮躁之气,而要奔向田野,奔向一线,奔向基层,奔向攻关前沿,奔向广阔天地,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踏过厚实的泥土,经过实践的磨砺,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实干的青春才会无悔,实干才会兴邦。青年之间的比拼,拼的也正是实干精神。
创造是青春的标志创新是青年的灵魂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09日 01版)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是伟大的五四先驱对青春的礼赞。问世间青春为何物,为何让那么多人爱恋、痴迷、感动并回忆——青春最大的魅力和感染力,也许不仅在其锐气和勇气,也不仅在其梦想与希望,更在其生命中萌动着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青年梁启超也曾用热情似火的文字歌颂过这种维新之魅: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这样的声音穿越了中国百年历史。5月4日,在航天城,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交流时念念不忘谈创新,对那些围在他身边的年轻人循循善诱: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习总书记在倾听那些优秀青年代表的成长故事和奋斗历程时,也不时因势利导强调创新的重要。在听完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孙泽洲的发言后,总书记问孙泽洲是哪里毕业的?孙泽洲回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的航天团队许多人才都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习总书记感触地说: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青春因为梦想而美丽,因为对创新的追逐而精彩。一个人的青春有很多让人迷恋的符号,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志去定义青春,创造也许理所应当成为青春的座右铭。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决定条件,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毫无疑问,也是创新和创造。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发动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的发展史和国家的进步史早就证明了这个道理。而青年又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青年怀有梦想,国家才有前途。所以,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创新也必须成为青年的灵魂,有创新的青年,才有创新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使命才能完成。
一个没有创造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只能成为一个谁都可以替代的“人手”,而成不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更成不了令人尊敬的“人物”。一个没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也永远进入不了世界强国的俱乐部,即使能够富起来,也不会被人瞧得起,在世界的分工体系中也只能永远扮演一种苦力和打工者的角色。只有中国制造早日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品牌成为中国名片时,中国才会散发出发自内心的自信光芒!
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把创新融入自己血液中、把创造烙在自己身上的青年一代。
让一代天骄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说到底也是源于创新和创造的自信,中国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我们自己摸索着在创新中走出来的!
创新是青年的灵魂,中国很多问题需要制度创新才能解决,中国很多进步需要科技创新才能缔造。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留下了很多硬骨头,摆在这一代人面前有很多难解的问题,要找到解决之策,都需要生生不息的制度创新。
创新是青年的灵魂,是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需要青年一代的创新力去助推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从航天到深海潜水,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我们还有不少领域落后于世界,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青年的灵魂,这是时代召唤提出的命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面对总书记的期许,当代青年很有必要反思:我们拿什么去超越前人,拿什么去大有作为,拿什么去肩负起主人的重担?唯有更大的创造力,唯有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传奇!
中国春天的故事,是用创新创造写就的;中国未来的故事,也只能用创新创造去写就。青春万岁,创新万岁。
以高尚品格打造社会道德高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本报评论员《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0日 01版)
每一个优秀青年代表,既是能力超群的岗位能手,也是引领着一个行业风气的道德模范——听完和看到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的那些优秀青年代表的故事后,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正如青春与梦想无法分割,青春也与纯真紧密相连。无论是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的奋斗故事、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313工程队电焊技师裴先锋的传奇经历,还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带领村民们致富的感人故事,从这些青春故事中,都能看到感人至深的高尚品格。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的厚望中,“高尚品格”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是啊,我们今天是青青白杨,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这一代青年担负着何其光荣而艰巨的责任,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既是引社会风气之先的改革力量,也是思想解放的先锋力量;既是创新创造的核心灵魂,更应成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时代的品格就是青春的品格、青年的品格,有了品格高尚的青年,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自然就不会低到哪里去。一个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应该成为一个社会道德高地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的主要群体。
青年朋友们应该有这样的道义自觉,首先自身养成高尚的品格,在功利主义的诱惑下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被利益迷住双眼,不被消极情绪所传染,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践行公共道德;然后是用自身的高尚品格去引领社会,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凝聚在社会的道德磁场中,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当这个年轻的群体都有这种品格时,自然能形成一个充满着感召力的道德高地,对整个社会也会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这就是“引社会风气之先”的意义。
青年朋友这方面历来做得很好,比如越来越让人瞩目的志愿服务之风,就是青年所引领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中,年轻人担当起了志愿服务的主力,他们的笑脸,他们的担当,他们对国家深沉的爱,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责任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喊出“四川不哭”,他们高呼“理性爱国”,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担当。对这一次年轻人在芦山抗震救灾中的积极表现,习总书记也是赞誉有加,大批青年临危不惧、顽强拼搏,广大青年心系灾区、无私奉献,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撑这种志愿精神、公益美德和奉献情怀的,正是融于他们血液中的高尚品格。
寄望于青年引道德风气之先,不仅因为这个群体是中国的未来,还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道德能力。虽然说践行道德没有年龄限制,坚守道德有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一个微笑,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一个援手就可以了,但很多时候需要能力。对青年在一个家庭中生存状态的描述,我们常用的话语是:上有老,下有小——从社会视角看,很多道德责任就落在了青年一代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老人,抓小偷,让座位,献爱心,等等,这些都需要能力,青年责无旁贷。
青年应该成为这个社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该是消费者。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的实践为道德建设输入正能量的道德生产者,而不是想着从别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的道德消费者。都想着从别人的道德中获益,自己却不想去为道德输入能量,道德能量必然越来越微弱。所以,社会的道德建设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是走在路上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儿童、托起悬空的孩子的人。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道德的消费者,社会才会形成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态。青年有这种能力,更有这种责任去生产道德,向社会输送青春正能量。
负责任地引社会风气之先,而不是被不良社会风气所左右,去生产道德输送正能量,而不是消耗道德生产戾气,应该成为这一代青年的思想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