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工作职责  规章制度  工作信息  思政在线  媒体聚焦  关工委  下载专区  校园风景 

2013年4月学习资料汇编

2013年04月22日  点击:[]

政府工作报告

——20133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01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

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去五年,我们是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我们沉着应对,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着力点,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26万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五年来,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8万座,治理重点中小河流2.45万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70万公顷;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京沪、京广、哈大等高铁和一批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新增公路6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56万公里;新建机场31个;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602个;一批跨江跨海大桥、连岛工程相继建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或建成;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重建后的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已经并将继续造福亿万人民。

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力度和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有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政策力度,适时退出刺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运用上,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2.8%降到去年的1.5%左右,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安全水平。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效控制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在货币政策运用上,始终注意把握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底的8.4%提升到去年底的13.3%,不良贷款率由6.1%下降到0.95%。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2012年,在世界各大经济体增长全面减速、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的情况下,我们合理把握政策力度,保持财政预算支出规模不变,优化支出结构,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6%,为今年经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这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速平稳较快、物价相对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稳定,充满活力。

回首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1%下降到2.6%。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12年底,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37.1平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旅游、文化消费大幅增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五年累计,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亿吨、炼钢产能7800万吨、水泥产能7.75亿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60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制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加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3亿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累计提高41.7%到86.7%。加强耕地保护,维护农民权益,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大力兴修水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保持在18.2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并逐年增加。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5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033万户,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无电区445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五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等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医疗、教育、法律等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孤儿保障、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颁布实施新的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2012年底已达到12.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发挥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六是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我们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所提高;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实现增值税转型,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资源税制度,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增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实施,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保险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

七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出台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2%,从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国际市场份额比2007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进出口结构优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28亿美元,利用外资的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4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5%,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和职工收入,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框架。我们始终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迈出了新步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政府决策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中分两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98项,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和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审计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并切实执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各位代表!

五年来,我们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认真贯彻侨务政策,依法保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侨务资源的独特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全方位外交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我们积极推进同各大国关系,加强与周边邻国的互利合作关系,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更加努力做好工作,加快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党的十八大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性成就,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坚定信心,也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里,着重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两个指标作些说明。

关于经济增长目标。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各方面高度关注。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这些年,我国制造业积累了较大产能,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储蓄率较高,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权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关于物价总水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6%,这是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与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有关。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主要是: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有1个百分点。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要切实保障重要商品供给,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结合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工作的体会,对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经济不发展,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尊重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就一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现阶段,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国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必须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要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回旋余地很大,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都有发展的空间,重要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解决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优胜劣汰。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要做好气象、地质、地震等方面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

(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近些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003年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食品药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支持科技发展和成果应用转化的财税、金融、产业技术和人才政策,创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把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坚持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把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

各位代表!

我们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我们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团结广大港澳同胞,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展望未来,伟大祖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18日 01版)

各位代表:

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各位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胡锦涛同志担任国家主席10年间,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们向胡锦涛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各位代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要以国家和香港、澳门整体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广大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要携起手来,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广大海外侨胞,要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促进祖国发展、促进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各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各位代表!

实现伟大目标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更大的胜利,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侧记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18日 02版)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一段简短有力的开场白,拉开了共和国第七任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的序幕。一同前来的有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副总理。

5年前,李克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到过这里。5年后,刚刚当选总理的他,聚光灯下面对近千名记者,要回答中外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如何在转型中突围,改革如何在险滩中破局,民生如何进一步改善……

面对记者提问,李克强列出了本届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

李克强坚定地说:“实现三项任务,还需要有三大保障。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二是建设廉洁政府,三是建设法治政府。”

谈到为政清廉,他的话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未来财政收入不大可能保持高速增长,民生支出是刚性的。

“我们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青年时代在北大法律系求学,李克强曾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无论是推进改革,还是改善民生,都应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提问在继续,面对一个个问题,李克强从容作答。

面对历史重托,李克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现在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

李克强曾插队安徽凤阳,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面对改革之难,李克强知之甚深:“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面对改革重任,李克强意志坚决:“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

李克强有深厚的民生情怀。从中国农村劳动、成长起来的他把民生疾苦记挂心间。

“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经常和农民们聊天,他们在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愿望时,不少人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说是‘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

——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还要坚守网底不破。

——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下决心要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

……

郑重的宣示,表达了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施政理念。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从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李克强袒露心迹:“这9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

107分钟里11名记者提问,从施政思路到改革走向,从推进城镇化到反腐败,从港澳台发展到大国关系……李克强一一回应,坦言相对。

俄新社记者叶菲莫夫在会后说,这位新任总理回答问题很直接。很显然,他对今后要做什么心中有数,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赵承、张旭东、雷敏、何雨欣)

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全面履行政府职责 努力实现民之所望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2日 01版)

本报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许志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日上午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宣布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和国务院机构设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工作规则》,对政府工作进行了部署,新一届政府开始全面履责。

李克强指出,过去五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上届政府在温家宝同志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都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五年。我们离实现现代化目标越近的时候,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就越多、更大。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有信心、勇气、智慧、韧性和耐力,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凝聚共识,认真负责地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决不辜负各族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李克强说,关于今年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作了全面部署,关键在抓好落实。要把今年工作和今后工作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一是持续发展经济,做到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促进经济转型,切实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二是不断改善民生,围绕保障基本民生,做到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让人民群众安心创业就业。三是促进社会公正,从制度上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四是建设创新政府,各部门都要有改革的举措,用制度创新来推动发展。五是建设廉洁政府,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向社会承诺的“约法三章”,勤俭过日子。六是建设法治政府,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行政,对不符合科学发展、有碍社会公正的法规政策和规则进行清理。

李克强强调,这次机构改革力度不小,要抓紧落实改革方案,保证改革中各项工作“无缝对接”。但转变职能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是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事。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该加强的宏观管理切实加强,做到事前审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监管问责要到位。这对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等都是一剂“良药”。

李克强着重就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

第一,有全局意识。各部门都要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群众利益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留下的业绩才是久远的。如果被部门和局部利益牵着走,不仅损害全局,从长远看对部门也是不利的。

第二,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的政策要尽可能符合地方的实际,少搞一刀切,让地方有施展空间,更好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地方要强化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自觉维护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

第三,在谋大局当中抓重点。各部门要抓住矛盾最集中、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围绕国务院工作全局,突出重点,力争一年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积跬步至千里,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希望。

第四,锐意改革形成长效机制。做工作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干对当前有用、对长远有利的事情。要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机制的建立要符合长远的方向,不能今天建明天改,不能使今天的改革成为明天改革的障碍。

第五,把有限的钱花在建机制、增效益上。未来财政收入很难持续高速增长,而民生等领域的支出是刚性的,这就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且要注重“花钱换机制”,机制建设要尽可能完整,不能“碎片化”,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以减少和避免腐败。

第六,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要加强政府政风建设,树立风清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形象,这样政府才有公信力,人民才会和政府一道攻坚克难。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国务院做出的决定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决不能搞变通,各级都要加大督查力度,没有做到的要问责,不能当无所作为的“太平官”。

李克强最后强调,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努力,奋发有为,把政府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向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国务院全体会议组成人员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其他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01版)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01版)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01版)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2日 01版)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但环境压力、资源瓶颈也日益凸显;整个社会活力涌动,但也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种种难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5日 01版)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6日 04版)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之梦,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7日 01版)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8日 01版)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作为中华号巨轮的掌舵者,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目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党聚合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把党锻造成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改革与发展不进则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队伍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400多万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把8200多万党员打造成8200多万个先锋模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改进作风,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有勇挑重担、敢涉险滩的精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必将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幸福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9日 01版)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很多人经受磨砺而后奋起的慨叹,更是我们民族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而巍然屹立的写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00年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我们所走过的风雨艰辛;面向未来,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梦的美丽绽放还需付出更多辛劳。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往一处使的齐心,我们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沟壑,开掘更加通达的坦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越来越近。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

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

(河南日报 2013.03.21 第1版)

本报讯(记者平萍张建新)3月20日下午,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卢展工同志不再兼任河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郭庚茂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任河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卢展工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和郭庚茂、谢伏瞻同志分别作了讲话。

王秦丰说,这次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变动,是中央从大局出发,根据工作需要和河南省的实际,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决定的。

王秦丰指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目标,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努力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力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省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驻豫部队、武警官兵共同努力以及老同志支持帮助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凝聚着卢展工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王秦丰说,展工同志是2009年11月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的,这期间正是河南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年多来,展工同志带领省委一班人,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为河南的改革发展稳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展工同志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将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相信展工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仍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河南的发展、支持河南的工作。

王秦丰说,庚茂同志政治上坚定,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强,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领导经验丰富,组织领导能力强,推动工作的力度大。任河南省省长以来,带领省政府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产业发展、现代城镇、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作风民主,团结同志,要求自己严格。

王秦丰介绍说,谢伏瞻同志1954年8月出生,湖北天门市人。当过知青,研究生毕业后长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10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2008年6月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是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伏瞻同志政治上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态度坚决,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府政策研究,熟悉宏观经济工作。担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以来,参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组织起草了2009年-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时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坚持把党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事业心、责任感强,作风扎实,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谦虚谨慎,要求自己严格。

王秦丰说,当前河南正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郭庚茂同志为班长的河南省委,一定会与省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一起,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在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推动河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王秦丰说,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变动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实现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对继续保持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十分重要,希望大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精神上来,团结协作、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实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顺利交接和工作的平稳过渡,努力维护河南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河南事情办得更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

王秦丰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明确了我们国家今年乃至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奋斗目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与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结合起来,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王秦丰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密切联系群众,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切实改进作风。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王秦丰说,河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

卢展工: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衷心感谢河南的同志们,衷心感谢河南人民,衷心期望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卢展工在主持会议时说,刚才,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同志受中央的委托,宣读了中央的决定,并就这次人事调整的考虑和做好相关交接工作以及今后河南的工作,作了重要讲话。郭庚茂同志、谢伏瞻同志也作了很好的任职发言。在这之前,省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班子的同志一致拥护中央的决定,一致拥护欢迎并表态支持郭庚茂同志和谢伏瞻同志担任新的更重要的领导职务。

卢展工在讲话中说,一是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中央关于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是对河南地位作用的重视,是对河南工作大局的重视,是对河南持续发展的重视,是对河南班子建设的重视。中央决定郭庚茂同志接任河南省委书记职务,本身就是对郭庚茂同志最好的肯定。我完全同意王秦丰副部长代表中央对郭庚茂同志所作的高度评价。中央决定调谢伏瞻同志到河南担任重要职务,一方面是对谢伏瞻同志的充分肯定,我完全同意王秦丰副部长代表中央对谢伏瞻同志所作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央对河南工作和河南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相信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班子,经过这一次的调整加强,在以郭庚茂同志为班长的河南省委领导下,一定会“黄河后浪推前浪”,为河南、为河南人民、为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是衷心感谢河南的同志们,衷心感谢河南人民。2009年11月30日,也是在这个地方,也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央宣布了我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决定。我在表态发言时讲了四句话,即注重学习、注重持续、注重团结、注重廉洁。在我到河南工作以后的第一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又讲了四句话,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这三年半以来,我努力按照这八句话来做,前四句对自己,后四句对工作。今天,自我评价也有两句话,就是很努力,但缺点、不足很多;有成效,但很多事情没有做好。我衷心感谢河南的同志们包括河南的老同志们、河南人民,为我在河南开展工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对我的缺点、不足给予了很多的谅解、宽容和包容。在此,我向河南的同志们、河南的老同志们、河南的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歉意。三是衷心期望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河南要担当,中部崛起的伟业河南要担当,河南1亿人口的全面小康河南更要担当。新的时期,河南正在由蓄势而发转向乘势而上。河南老同志们对我的教诲最深的有三句话:河南河南何其难,风正就不难;河南河南何其难,心齐就不难;河南河南何其难,务实就不难。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关键在做,都要在我们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地、具体地、贯彻下去、体现出来。我相信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以及河南的同志们能有这种历史担当,我也相信河南的同志们一定会实现这种历史担当。

卢展工最后说,我就要离开河南了,常言道,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会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河南,会继续认认真真去做八种形象的河南人,我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告别,向河南的父老乡亲告别,向河南所有关心关注我的媒体和网络的朋友们告别,后会有期!

郭庚茂: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1亿河南人民服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郭庚茂在讲话中说,刚才,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同志受中央委派宣布了关于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调整的决定,我完全拥护和赞成。秦丰同志对河南的工作特别是对卢展工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进一步做好河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郭庚茂说,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卢展工同志为班长的河南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积极谋划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用人导向,大力弘扬新时期“三平”精神,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形象,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在与展工同志共事的过程中,我深感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关心群众疾苦,着力民生民心,充分体现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胸襟开阔、为人正派,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全省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河南能有今天的好局面,展工同志功不可没,全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向展工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展工同志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取得更大成绩!真诚希望展工同志继续关心河南发展,多回河南指导工作。中央决定谢伏瞻同志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是对河南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伏瞻同志是我党优秀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国家多个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长期参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政策理论水平高,领导经验丰富,一定能够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大家一定要全力支持配合伏瞻同志开展工作,齐心协力开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郭庚茂说,中央决定由我担任河南省委书记,这是中央的信任和重托,也是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到河南工作以来,与大家朝夕相处、并肩奋斗,既有拼搏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今后,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1亿河南人民服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同省委领导班子成员及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一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省人民,持续历届省委领导班子创造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郭庚茂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保持清醒和坚定,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努力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河南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抓紧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以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省策和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以开放带动全局、推动转型、借势跨越。四是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五是发扬完善民主,推进依法治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统一,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履行职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科学选人和公正用人的正确导向,巩固和发展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以法治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六是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克己奉公、廉政勤政,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消极腐败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以身作则并督促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遵守和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郭庚茂说,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点燃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无限激情。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以务实重干托起我们共同的梦想,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谢伏瞻:从今天起,河南就是我新的家乡,我与河南人民就是一家人了

谢伏瞻说,完全拥护和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衷心感谢中央对我的信任。他说,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河南正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正处于发展的好时期,保持着发展的好势头,展现出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全省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展工同志、庚茂同志的智慧、汗水和心血。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对他们走上新的领导岗位表示真诚的祝贺!

谢伏瞻说,当前,河南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战略起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蓄势勃发,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共襄盛举的热情高涨。能够来到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与1亿河南人民共同投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以庚茂书记为班长的省委带领下,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尽心竭力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不辜负中央的信任和重托,不辜负河南父老乡亲的期盼和愿望。我将努力做到:第一,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把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第二,牢记宗旨,执政为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河南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心实意为大家服务,努力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推动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第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尽快熟悉河南省情、进入角色。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向庚茂书记和各位同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全身心投入到河南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把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把开拓创新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第四,严于律己,廉洁清正。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遵守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始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庭成员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促进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第五,维护大局,团结同心。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以庚茂书记为班长的省委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接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尊重老同志,对年轻同志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

谢伏瞻最后说,从今天起,我就是河南人,河南就是我新的家乡,我与河南人民就是一家人了,今后我们将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愿在河南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让河南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央放心,让河南人民满意。

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现职省级领导同志,担任过副省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不是省委委员的省辖市市长,省委各部门、各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中央部门驻豫正厅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纪委副书记,省人大、省政协各工作(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在郑的省管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在郑的省管本科高等院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各民主党派和省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

(2013年2月22日)

(河南日报 2013.03.27 第3版)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发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启动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保持和谐稳定。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工农业互促共进、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态势。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多地少水缺矛盾突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多元利益诉求实现机制尚不完善,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亟待健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攻坚克难,持续求进,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造福农民群众。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一、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一)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积极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保面积、增单产,通过落实政策、统筹资金、集中布局、配套服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全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二)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善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小浪底南岸、北岸灌区和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前期工作。加快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主体工程,加快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引黄调蓄等水源工程,推进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研究。推进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治理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农村水电节能增效减排等工程建设。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和长效机制建设。完善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和县级抗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突出秋粮生产机械化。实行玉米收获机械购置重点补贴,推进玉米收获机械等关键装备研发与推广。加大水稻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对水稻种植区购置插秧机械实行应补尽补。继续开展棉花、根茎作物、花生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支持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鼓励购置粮食烘干设备。完善农机农艺融合协作机制,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加强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机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机服务水平。

(四)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全年选育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农科教合作,建立产学研推技术创新联盟。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区。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推进国家中部人工影响天气区域中心、商丘基地和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提高农村气象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逐步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着力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构建保护农民利益的体制机制,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构建农村就近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切实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使进城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着力创新农村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水平标准统一;着力创新农村党建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载体,是创造需求的持续动力,是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带动点,把握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原则要求,大胆探索,持续实践,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率先启动经济条件好、农民建房积极性高、土地综合整治成效好、非农就业比例大的村庄,辐射带动其他区域逐步展开。理顺涉农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的渠道,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有关项目资金要优先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跟进,并把扶贫等搬迁项目实施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争取解决600万以上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继续支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和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大中危桥改造、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优化农村沼气项目结构,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农村危房和国有林区(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注重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和避灾移民搬迁投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生活补助。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中医院服务功能。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推进异地结算。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大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整合。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农村优抚制度,健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推进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桐柏大别山地、伏牛山地、太行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及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沿淮生态走廊,推进山区营造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和天保工程二期、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政策和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湿地保护投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坑塘、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和宜居社区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加快棉花、油料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创建规模。稳定发展蔬菜生产,加快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建设,继续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推进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培育一批专业村、专业镇。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二)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利用粮油、畜禽、果蔬、花木等农产品资源,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加工产业,努力实现由产粮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跨越。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争取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集中集聚。鼓励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等向农村延伸服务,发展农村通讯、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业。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承接国际先进的种养业、物流业和加工业转移。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

(三)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快优质培训基地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培训方式。强化供需对接,做好信息服务,培育竞争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落实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维权服务。

(四)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严格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及时调整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合理确定补偿标准,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建立土地指标交易平台,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复耕补助。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工作。

(二)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抓好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三)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部门联合评定优秀社、示范社机制,建立名录,分级管理,重点扶持。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合作社的办法,落实财政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政策,健全移交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带动能力。扩大合作社承担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畜禽规模养殖、农田水利、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规模。落实优秀社、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补助政策。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优秀社、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做好合作社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发票领用及优惠政策落实等工作,完善合作社工商管理制度。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创业。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好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支持试点市、县探索创新。切实发挥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全省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打造米、面、肉、乳、果蔬、油脂、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争取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扶持壮大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龙头企业上市。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推进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区域性或乡镇农技推广站。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鼓励支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和非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参与公益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粮食“银行”、“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专家+农户”等服务模式,开展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争创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启动金农工程二期,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六)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积极创建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区,推进郑州、商丘、周口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驻马店、南阳等地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大型农资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郑州商品交易所建设,积极推动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强棉花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质量检测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模式,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大型粮油企业、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业务。建设放心肉零售网点,实现农村肉品冷链配送、冷藏销售。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地方粮油储备体系,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落实粮油储备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强化农产品流通监管,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完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

(七)提升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改革健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全面深化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基层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推动放心主食、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守法、自律意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和预防食品安全违法违纪行为。

五、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一)加大涉农补贴力度。认真落实涉农补贴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政策,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业大县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做好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工作。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试点工作。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落实产粮(油)大县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协调支持商业性金融贷款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户的信贷投放。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能力和质量,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支农积极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宗农产品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制定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三农的激励和约束措施,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探索建立农户、农民合作社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逐步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争取国家农作物制种、农机、渔业、农房保险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探索开展涉农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改革试点,鼓励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推动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向农村倾斜。引导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以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认真总结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工作经验。加强村干部培训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三)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场区建设。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四)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侵害农民权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乡镇、村创建活动,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劲头不放松、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省情农情,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深入推进新乡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信阳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建设,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保持清醒坚定 把握正确方向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一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2 第1版)

3月20日,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这是中央从大局出发,根据工作需要和河南省的实际作出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河南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对此我们坚决拥护。

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确立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形象,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凝聚着以卢展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领导集体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明确了国家今年乃至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最近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为中原经济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河南必须肩负起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任务越是艰巨,工作越是繁重,越需要我们保持头脑冷静和政治坚定,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越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依法治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河南发展的有机统一。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关键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我省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务不均等,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差距,一些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领域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少数干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河南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缩小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真正转变发展立足点,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和忧患。

我们一定要持续历届省委领导班子创造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点燃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无限激情。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有目标就要去奋斗,有梦想就要去追求。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同心共筑“中国梦”,鼎力中原大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以务实重干托起我们共同的梦想,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抓紧第一要务 推动科学发展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二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5 第1版)

凝神聚力谋发展,同心协力迈征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启动科学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追超赶先,描绘着崛起振兴的新画卷。

这些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各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得到有力加强,全省的经济规模、质量水平、经济结构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和转变,始终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已经进入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望发展历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始终坚持了一条与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相一致的基本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河南实现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公共服务不均衡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靠发展。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我们必须注重战略谋划,坚持科学运作,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增效,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没有水分的增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主动抢抓政策机遇,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中原浩荡春风来,又踏层峰望眼开。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的第一要义,开拓进取,务实重干,一个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河南,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持续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开放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三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6 第1版)

解放思想是法宝,改革开放是动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国内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花落河南……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扎实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河南赢来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河南形象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气势,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务实重干作风持续弘扬,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

成绩面前仍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管理难题增多,我省结构性矛盾集中凸显。既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升级,面对内外矛盾叠加的严峻形势和转型攻坚的艰巨任务,只有持续解放思想,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常青常新;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把解放思想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建设中原经济区紧密结合起来,同做好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标准,创新发展思路。

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发展。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当前河南,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抓好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举措,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和基本省策。中原能否崛起,河南能否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深刻理解开放招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经济工作头等大事来抓。

东风催人思奋进,中原腾飞起宏图。让我们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夺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胜利。

牢记党的宗旨 着力改善民生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四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7 第1版)

中国发展的又一个新十年,在2013年的阳春三月铿锵起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从党的十八大到今年全国两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高度关切。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才能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近年来,我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过去五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占财政支出近七成,覆盖全省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应看到,我省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教育支出等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贫困人口占全国近一成,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省情提醒我们,只有加快发展,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牢记党的宗旨,着力改善民生,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

牢记党的宗旨,着力改善民生,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秉承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就一定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发扬完善民主推进依法治省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五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8 第1版)

肩负使命图崛起,齐心协力谋发展。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期。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快依法治省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表明,民主法治建设已成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入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两提”,带动全省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已是当务之急。

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把河南的事情办得更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就要不断发扬完善民主,推进依法治省,不断提升领导和推动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服从服务全国大局中持续推动河南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认真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统一,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科学选人和公正用人的正确导向,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巩固和发展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好地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支持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履行职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发扬和完善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崛起振兴大业。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政府作为社会公正的守护者,就应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要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提升水平,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

民主凝聚力量,法治保障公正。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精神上来,团结协作,依法行政,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贡献。

改进工作作风 抓好廉政建设

——谱写河南发展奋进的新篇章之六

□本报评论员

(河南日报 2013.03.29 第1版)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意义重大,责任如山。

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冷静分析,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的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法律意识不够强,有的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领域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少数干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如果不下大力气改进工作作风,就难以完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就难以适应“爬坡过坎、攻坚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

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改进工作作风要做到“务实高效清廉”,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发展贵在行动,要有务实的作风。务实需要沉下身子,葫芦掉在井里,看是下去了却还在漂着,摸不到实际情况,不行;石头沉到海底,下去是下去了,却上不来,只看到局部,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问题,也不行。务实,需要的是站位全局,深入实际,发现、掌握、运用规律,不断把握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加快发展,时不我待,干工作必须追求高效率,等不得、慢不得。如果办事创业要盖几十个公章,你推来我推去,何谈加快发展?又何谈改善发展环境?追求高效率,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从机构改革入手,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先人一步,加快发展。

发展经济,服务人民,必须要有廉洁的作风。当前,有的领导干部拜金主义严重,触动其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抓好廉政建设,要强化制度,加强教育,把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消极腐败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赢得人心凝聚力量,谋取更大发展。

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努力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持之以恒谋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上一条:2013年4月学习资料汇编
下一条:2013年3月学习资料汇编

关闭